大多數的靈長類攝取維生素C的量是高於人類攝取建議值的10到20倍。It has been noted that the loss of the ability to synthesize ascorbate strikingly parallels the evolutionary loss of the ability to break down 尿酸。而尿酸與抗壞血酸都是強還原劑。因此有些人主張高階靈長類的尿酸的功能可以將抗壞血酸取代掉。抗壞血酸能夠被人體的氧化抗壞血酸酶氧化。
1912年,波蘭籍美裔生物化學家卡西米爾·馮克,綜合了以往的試驗結果,發表了維生素的理論。之後從1928年至1933年間,匈牙利的研究團隊之中的約瑟夫 L 史文貝力(Joseph L Svirbely)與艾伯特聖捷爾吉(Albert Szent-Györgyi),還有查爾斯葛蘭金(Charles Glen King)這些人首先從生物中分離出維生素C而且證明就是抗壞血酸。而聖捷爾吉在1937年因為研究維生素C而獲得諾貝爾生物或化學獎。
1933到1934年間,英國化學家沃爾特諾曼哈沃斯(Walter Norman Haworth)與艾德蒙赫斯特(Edmund Hirst),還有波蘭化學家撒迪厄斯賴希史泰因(Tadeus Reichstein)分別最早成功人工合成維生素C。這使得維生素C得以大量製造。而哈沃斯於1937年因為這項研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