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ES 討論區
標題:
[轉貼]論劉備虛偽及仁義一面
[打印本頁]
作者:
lamxdxd
時間:
2009-3-3 19:34:28
標題:
[轉貼]論劉備虛偽及仁義一面
1、劉備軍的水軍比較弱小,在其發動進攻之前,沒有大規模修造戰船和訓練水軍的記載,
從後來戰役中劉備沒有水陸並進的情況,也可以知道,劉備也知道自己的水軍不是吳軍的
對手。以這樣的水軍實力,要想在長江沿岸的荊州地區贏得戰役的勝利,基本是不可能的,
曹操在赤壁已經做出了很好的證明。
2、以劉備當時的總兵力,即使擊敗陸遜,佔領荊州,也無法加以保守。防禦荊州地區至
少需要4~5萬人的部隊(需要防備魏、吳兩方的進攻),這樣劉備手中只有2萬人左右的
機動兵力,一旦魏國進攻漢中,形勢不可想像。
3、如果真的佔據荊州,必將直接威脅到東吳的生存利益,與其的衝突將進一步擴大,恐
怕將形成東吳和魏國聯合進攻蜀國的最不利情況。
4、以上三條說明,劉備連佔據荊州都是非常困難的,更不要說消滅東吳了。
5、或許劉備會有更多的部隊,但是在221年蜀國只有20萬戶和90萬人民,是很難再供養更多
的軍隊了。
這樣很普通的道理,以劉備的戰略頭腦應當是完全明白的。可是劉備為什麼還要不顧眾
多屬下的反對意見,堅持發動對東吳的進攻呢?
首先,可以排除劉備意氣用事,不顧大局的情況。由於關羽敗亡是在219年12月,
劉備直到221年6月稱帝后才決定出兵,說明他是有預謀的:
關羽剛敗亡時,劉備的主力也剛結束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不久,其兵力不僅消耗很
大,而且非常疲勞,根本無法勞師遠征;緊接著又失去了上庸,使其地盤更加減小;而兩
戰下來損失兵力達5萬以上,加上漢中戰役的損失,總共有6~7萬之多,劉備迫切需要
休養生息,恢復部隊的實力。所以劉備沒有立即發動復仇之戰。
其次,劉備不會不清楚誰是主要的敵人(還有諸葛亮等人的參謀),最大的威脅當然
來自魏國,東吳在襲占荊州後已經取得了保衛江東根據地的有利態勢,是不會再進攻蜀國
了。
所以,劉備堅持要伐吳的原因,魏國的太尉劉曄分析的非常清楚:「蜀雖狹弱,而備
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
興軍報敵,於始終之分不足。」(《三國誌劉曄傳》)
這兩點才是劉備伐吳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原因,分析其企圖就比較容易了。
我以為,劉備的戰役企圖非常明確,為了以上的原因,必須進行伐吳戰役,目標:通過
施加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東吳低頭認錯,賠償損失,但是盡量不進行大的決戰,以免雙
方損失過大。
實際上,迫使東吳低頭認錯的目標已經達到,孫權馬上派使者前來認錯求和,並讓諸
葛謹寫信勸告劉備(通過諸葛亮加強勸說)。估計是最關鍵的賠償損失的條件,雙方沒有
談攏。最後造成了雙方均騎虎難下,只好繼續戰鬥下去。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說明,這一點由於沒有史書的記載,只是我的分析和判斷。
1、在當時的形勢下,談判解決是最好的結果。是兩方都可以接受的。
2、劉備出動大軍並攻佔巫山、秭歸一線和孫權派陸遜前往迎戰,也都是為了增加己方在談
判桌上的籌碼(當然也有在必要時贏得軍事勝利的考慮)。
我以為,劉備的戰役企圖非常明確,為了以上的原因,必須進行伐吳戰役,目標:通過
施加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東吳低頭認錯,賠償損失,但是盡量不進行大的決戰,以免雙
方損失過大。
劉備有奸亦有義,劉備雖沒有諸葛亮或魯肅長遠目光,也不會動員蜀國三分之一的兵力進攻吳國。
到底劉備為關羽報仇進兵東吳,抑或純就以上論點攻擊東吳?
歡迎光臨 AGAMES 討論區 (http://forum.agames.hk/)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