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規則星系 (Irregular Galaxy) | 形狀不規則,擁有氣體、塵埃與不同年紀的恆星。它們一般比較細小和暗,因此很難被發現。例如大麥哲倫星系 (Large Magellanic Cloud) 與小麥哲倫星系 (Small Magellanic Cloud) 與銀河系的距離很近。 |
內事件穹界 (Inner Event Horizon) | 在此邊界內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逃脫。 |
外事件穹界 (Outer Event Horizon) | 在此邊界內所有東西都會被旋轉的時空拖曳著。 |
本星系團 (Local Group) | 星系並非胡亂地散佈,而是趨向於成群出現。我們銀河系身處的本星系團 (Local Group) 是很細小,直徑約為 6 百萬光年,由二十多個星系組成 (包括仙女座星系,獅子座 I 星系和大麥哲倫雲) 的星系群。 |
史瓦西半徑 (Schwarzschild Radius) | 史瓦西黑洞事件穹界的半徑,即臨界半徑。恆星的質量越大,其史瓦西半徑越大。例如: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史瓦西半徑約為 3 km。恆星必需收縮至小於其史瓦西半徑 (臨界半徑),方能成為黑洞。 |
史瓦西黑洞 (Schwarzschild Black Hole) | 德國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史瓦西 (Schwarzschild, Karl)(1873-1916)發現當死亡恆星核心的質量超過約 2-3 太陽質量,星核在重力下不斷收縮;即使中子簡併壓力 (neutron degeneracy pressure) 亦不能對抗重力,超越核子物質的密度,密度接近無限大。不自轉的恆星最後收縮成為史瓦西奇點 (Schwarzschild singularity)。 |
功層 (Ergosphere) | 兩事件穹界之間的區域。進入這區域的粒子會被一分為二:一顆墮入黑洞,另一顆則以較高的能量被射出。 |
克爾黑洞 (Kerr Black Hole) | 紐西蘭數學家克爾描述的一個自轉黑洞的廣義相對論方程解。 |
事件穹界 (Event Horizon) | 圍繞著奇點的邊界,所有物體進入這邊界內便永不能逃脫,連光線也不例外。 |
重力紅移 (Gravitational Redshift) | 光波逃離強大的重力場 (例如中子星) 後能量減低,因為波長增加而出現紅移現象,這是廣義相對論預測的結果。對於質量相同的恆星來說,恆星的體積越小,其表面重力越強,恆星收縮時,表面所放的光的重力紅移相應增大。 |
星協 (Association) | 數十至數千顆年輕星球散佈在一個頗大的範圍,向同一方向運動﹔星協中的恆星可能在同一星雲中誕生,在太空中仍未分散。主要位於銀河系旋臂中含氣體和塵埃的區域內。 |
星族 (Stellar Population) | 科學家以年齡把恆星區分為兩大類: 星族 I (Population I):大部份恆星屬於銀盤部份,較年輕和含有較多 (約2-3%)「重原素」(比氫和氦重的原素)。例如太陽是星族 I 的恆星,獵戶座星雲M 42中的年輕恆星是極端的星族 I 恆星,類似恆星只在旋臂內出現。 星族 II (Population II):大部份恆星屬於球狀部份,較年老和含有很少 (約0.1%)「重原素」。例如紅巨星,亦包括一些出現於銀暈部分,含有極少金屬物質的極端星族 II 恆星。 | |||
活躍星系 (Active Galaxy) | 輻射的能量遠多於正常星系,它們有很強的紅外線、紫外線及 X 射線輻射。輻射能量總是來自星系的核心。這些星系可能是超級黑洞、塞佛特星系,或是電波星系 (例如3C 236)。 | |||
旋渦星系(Spiral Galaxy) | 含有大量氣體、塵埃和又熱又亮的恆星,形成旋臂結構的扁平狀星系,恆星的種類較多。例如仙女座大星系M 31就是一個離我們最近 (約二百二十萬光年) 的巨型旋渦星系。一般來說,旋渦星系有明顯的銀盤部份,而且很亮,因此較容易找到,在已知的星系中,大概有三分之二是旋渦星系,但它們只是所有星系的一小部份。我們的銀河系不就是最著名的旋渦星系嗎? | |||
旋臂 (Spiral Arm) | 旋渦星系中從核心伸延至邊緣的長形的旋渦結構,上面佈滿亮星、星團、氣體及塵埃。由於星雲中的塵埃阻擋了可見光,我們只可用無線電的波段探測旋臂的結構。 | |||
棒旋星系 (Barred Spiral Galaxy) | 大約 20% 的旋渦星系在旋臂近核心部份呈現棒狀。例如NGC 1365和M 58。 |
超星系團 (Supercluster) | 其實星系團也趨向於成群出現,形成所謂的超星系團,擁有數以千計的星系,綿延超過 100 Mpc。我們身處的本星系團是本星系超集團 (Local Supercluster) 的一部份。宇宙中其他星系也並非胡亂地散佈著,而是位於超星系團中的星系團裏。 |
超級黑洞理論(Supermassive Black Hole Theory) | 活躍星系的核心可能存在質量極大的黑洞 (由幾百萬至幾十億太陽質量) 跌進黑洞的物質形成巨大吸積盤,沿著轉軸的兩個方向拋射高能的帶電粒子,造成雙瓣射電源。 |
矮橢圓星系 (Dwarf Elliptical Galaxy) | 可能只有數千萬顆恆星,它們很像球狀星團,而且在宇宙中十分普遍。但由於它們的光度很低,所以不容易被發現。例如M 32。 |
矮橢圓星系 (Dwarf Elliptical Galaxy) | 可能只有數千萬顆恆星,它們很像球狀星團,而且在宇宙中十分普遍。但由於它們的光度很低,所以不容易被發現。例如M 32。 | |||
塞佛特星系(Seyfert Galaxies) | 威爾遜山天文台的科學家塞佛特發現一些核心特別亮的旋渦星系,細小核心的亮度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變化 (可短至約 100 秒),星系核心的能量來源一定非常細小。例如[url=http://ned]NGC 7674[/url]。 | |||
銀河系 (Milky Way Galaxy) | 我們的太陽系身處的星系。大約橫跨十萬光年,自轉速度約為 200-300 km/s,而太陽環繞銀河系的中心旋轉 (週期IMG SRC="image5.jpg">2.4×108 年) 。銀河系擁有大約 2×1011 顆不同年齡和種類的恆星。 | |||
銀盤部份 (Disk Component) | 包含著星系內大部份氣體和塵埃,集中在一個平面上。 |
銀暈 (Halo) | 年老和低質量的主序星和巨星很稀疏地散佈在一個很大的球狀範圍,內裏還有球狀星團(globular cluster),但幾乎沒有氣體和塵埃。 | |||
橢圓星系(Elliptical Galaxy) | 呈球狀或橢圓狀,內裏很少氣體和塵埃,卻有大量年老低質量的恆星。銀盤部份不明顯,或者完全沒有。例如M 87是一個巨型橢圓星系。還有M 49和M 105等。 | |||
臨界半徑 (Critical Radius) | 當天體收縮到這個半徑時,重力紅移變得無限大 (光波逃離這些天體時失去所有能量)。 | |||
雙瓣射電源 (Double-Lobed Radio Source) | 一個星系在兩塊發射強烈無線電波的瓣中間。兩塊瓣通常比星系大,是一些被星系核心拋射出來的高能帶電粒子組成的。例如3C 388和天鵝座A 星 (Cygnus A)。 |
歡迎光臨 AGAMES 討論區 (http://forum.agames.hk/)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