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登錄
- 2011-11-14
- 在線時間
- 1332 小時
- UID
- 16
- 閱讀權限
- 140
- 精華
- 1
- 帖子
- 5052
- 日誌
- 0
- EXP
- 6727 點
- 金幣
- 6300 個
- 註冊時間
- 2008-3-21
  
- 帖子
- 5052
- EXP
- 6727 點
- 金幣
- 6300 個
- 好友
- 0
- 註冊時間
- 2008-3-21
|
啟蒙文學是指盛行於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啟蒙文學”並不是如浪漫主義文學或自然主義文學一樣的嚴格意義上的文學流派,而是席卷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文學上的延伸和體現。啟蒙文學並沒有獨立的綱領,在文學史上對這一流派的界定也存在很多爭議,但通常認為奧古斯都時期的英國文學、大革命之前的法國文學以及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都可以算作啟蒙文學範疇。
從縱向上看,啟蒙文學選擇性繼承了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某些特性,但是卻已經具備了近代文學的諸多元素,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儘管沒有形成統一的綱領,各國發展的狀況也存在差距,但仍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成就。歐洲諸國中以法國成就最高,英國和德國次之,在俄國和意大利等國也有相應的發展。
啟蒙運動與啟蒙文學
笛卡爾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是保守的封建勢力和新興的資產階級價值觀之間的一次巨大的衝撞。英國經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並於18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殘存的封建勢力和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之間矛盾衝突不斷,經驗主義哲學盛行。路易十四死後,一度是歐洲最強大國家的法國開始陷入無休止的社會矛盾之中;稍晚於英國到來的工業革命極大的激化了資產階級反對君主專制的決心,啟蒙思想較英國更為激進,並最終催生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德國在17世紀“三十年戰爭”的影響下,仍分裂為數以百計的小邦國,經濟遠遠落後於英法,德國的知識分子則深受法國、英國知識界影響,致力於傳播啟蒙思想,籲請國家統一與民族自強。在這樣的社會與歷史背景下,啟蒙運動催生並得以迅速擴散,在整個歐洲形成一股強大的洪流。
英國哲學家洛克的經驗主義哲學和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的唯理主義哲學是啟蒙運動的兩大理論來源。
作為啟蒙運動一部分的啟蒙文學,在思想上以“理性崇拜”為核心,主張崇拜“自然理性”,反對君主王權。體現在文學上,基本都表現出崇尚個人自由、崇尚回歸自然、宣傳開明君主制或君主立憲制、主張發展工商業、自由的經濟競爭等等。17世紀的法國式古典主義文學在啟蒙運動中仍占有一定地位,但並未產生偉大的作品。儘管許多文學家仍借用古典主義的形式進行創作,但在思想內涵上卻遠遠超越了古典主義的範疇
整體上看,啟蒙文學中的反王權、反教會思想和文藝復興文學有些相似,但更加激進。由於根植於啟蒙運動的土壤之中,啟蒙文學具有更加強烈的哲學思辨特征和政治經濟學底蘊。啟蒙文學不追求崇高的風格,多半以來自市民階層的平民為主要人物,在體裁上也不僅僅局限於詩歌和戲劇,而是廣泛採用各種體裁,其中尤以小說最為發達,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繁榮奠定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歐洲文學的“詩體時代”向“散文體時代”的過渡就是在啟蒙文學階段完成的。
影響
啟蒙文學對西方文學的影響是巨大而持久的。正是由於啟蒙文學和作為哲學、思想、政治潮流的啟蒙運動結合緊密,因此啟蒙文學無論在思想的深度還是體裁的廣度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取向在啟蒙文學時代同時出現,均獲得充分發展,為19世紀歐洲文學的空前繁榮打下良好基礎。在英國,啟蒙文學時期出現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小說;在法國,激進的題材取徑直接啟迪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即使是在政治混亂、國家分裂的德國,也誕生了一批世界級的文學大師,建立了體系完善的近代文學。
在縱向上,啟蒙文學一方面破除了古典主義的諸多清規戒律,一方面開啟了新文學風氣,是19世紀西方文學空前繁榮的前奏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