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恆常不變 (The Constancy Of The Speed Of Light) | 對所有觀測者來說,不管他們是靜止或是以均速運動,光速皆恆常不變。這是由愛因斯坦提出,亦已得實驗證實 (例如邁克耳孫-莫雷實驗)。這與我們的直覺抵觸,但在實驗的引證下,我們不得不接受。 |
同時之相對性 (Relativity Of Simultaneity) | 一個觀測者看見兩事件同時發生,其他觀測者卻不同意。觀測者 A 處於一列以均速 u 運動的車廂的正中央。他同時向車廂的兩端 (C 和 D) 發射光線。相對於 A 而言,光線同時抵達 C 和 D (根據第一假設),但相對於另一位在火車外靜止的觀測者 B 而言,兩道光線的速度相同 (根據第二假設),車廂的前端移離光線,光線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到達 D,車廂的後端移往光線,光線祇要較短的時間已能到達 C,固此,觀測者 B 會發現光線並非同時到達 C 和 D。由此看來 A 看見兩事件同時發生,但 B 卻看見它們在不同時間發生,同時性視乎觀測者,時間是個一相對的概念。 |
吸收光譜 (Absorption Spectrum) | 當具有連續光譜的光波 (由所有波長的光波組成) 穿過某一氣體時,氣體內某些原子只會吸收一些特定波長的光波。在連續光譜上,這些被吸收波長的位置出現黑線 (吸收線 (absorption lines))。 |
均速運動 (Uniform Motion) | 物體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之下,會以不變的速度運動。物體運動時不會無緣無故地自己停下來,唯有當它受外力作用時,才會逐漸減速 (decelerate) 以至停止。例如:當一塊木頭在桌面上滑動時,木頭與桌面之間的摩擦力 (frictional force) 會使它慢下來,直至完全靜止。 |
作用與反作用定律 (Law Of Action And Reaction) | 即是牛頓第三定律 |
角動量守恆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 核心收縮時旋轉速度加快。 |
阿里士多德力學 (Aristotle's Mechanics) | 希臘哲學家及科學家阿里士多德相信自然萬物由四種元素造成,包括地、水、風和火。他相信地心模型、自然運動和強迫運動。他認為越重的物體墜落得越快。除非受外力作用,否則當物體抵達適當的地方時,運動就會自動停止。 |
昌德拉華特極限 (Chandrasekhar Limit) | 印度 (現在巴基斯坦) 天文學家昌德拉華特(Chandrasekhar, Subrahmanyan)(1910-1995) 計算出電子簡併壓力能夠承受的白矮星最大質量為 1.4 太陽質量,超過這個極限後,簡併壓力再不能對抗重力,換言之,恆星將會進一步收縮。 |
閃光譜 (Flash Spectrum) | 低密度的熱氣體向任意方向放光,產生的發射光譜稱為閃光譜。 |
洛希極限 (Roche Limit) | 是法國天文學家洛希(Edouard Roche) (1820-1883) 在十九世紀末葉首先計算的。當行星與一個物體之間的距離等於其洛希極限時,行星作用在物體的潮汐力,與凝聚物體的萬有引力大小相等。當衛星進入洛希極限內,它承受的潮汐力比凝聚本身的萬有引力較強,如果衛星的結構不夠強韌,便會被潮汐力瓦解,產生的碎片形成光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