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ES 討論區

 找回密碼
 快速註冊
搜索
查看: 114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 香港傳統節日之七夕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5052
EXP
6727 點
金幣
6300 個
好友
0
註冊時間
2008-3-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08-4-5 09:02: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也是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傳統上,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大陸、港澳、台灣、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人都會慶祝七夕,但日本由於明治維新後改用西元,所以七夕現也改在陽曆7月7日慶祝。


緣由

《詩經·小雅》中有一首詩:

“ 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
維天有漢,鑒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大意是說天上的織女星,坐在織布機旁,無心織絹,卻一心一意地想著銀河對岸的牽牛星,而為之眷念不已。可見在西周時代,就有了牛郎與織女愛情故事的想像與傳說。

《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中,也都有牽牛、織女雙星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里,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已經為這個戀愛的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

到了南北朝時,任眆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這項記載準確他講是從「古詩十九首」中獲得靈感,其中的一首描寫《迢迢牽牛星》:

“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首詩比起《詩經》中的那首,更描繪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對有情人,兩地相思,愁昔滿懷的悲涼況味。

此外,干寶的《搜神記》中把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說成是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南朝時吳均的《續齊諧記》里記載:「桂陽成武丁,有仙道,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牛郎。』至今雲:『織女嫁牛郎也』。」

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

“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記述唐玄宗與楊玉環,以牛郎織女為例,共誓白頭之約。

北宋秦觀專門寫過一首《鵲橋仙》:

“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總之,以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素材的詩詞、戲曲,不勝枚舉。

綜上所述,可以推斷牛郎與織女的凄美愛情故事,大約是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這個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托言天上雙星,也就是人間的實情。

傳說雖是如此,但這個故事為什麼會發生在農曆七月七日呢?其實觀察織女星與牛郎星(牽牛),是可以讓古人瞭解到「秋天到來」的方法。

在《夏小正》的古農事曆中有記載:「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在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也在人們的頭頂上清晰可見。而織女星旁兩顆較暗的星星位置,正好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朝東方望去,正好可見牛郎星。再加初秋七月的秋雨,會衍生出這樣的愛情傳說,也不是無法理解的。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

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

因此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後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牛郎織女的傳

七夕和元宵節都被認為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之所以會成為中國人的情人節,在於牛郎和織女的傳說使凡人能夠與心愛的人勇往直前而不怕困難。傳說,這一天,所有的喜鵲回到天上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橋,叫做鵲橋,這樣織女和牛郎就會在這一天相遇(一年相遇一次)。

織女星其實是天琴座的主星。而牛郎星則是天鷹座的主星。相距達十六光年。


節慶習俗

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不過,古人乞巧不獨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後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江南的刺繡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繡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紋,那一個波紋最複雜,就會繡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詩人林傑的詩《乞巧》說:「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現時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紮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祭七姐。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

在閩南和臺灣當天同時是「七娘媽」的誕辰,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

除了在台南有「做十六歲」的儀式,七夕民俗活動在台灣已逐漸式微。


山東乞巧習俗

七月七日,習稱「七夕」,明代的羅顧在《物原》中說:「楚懷王初置七夕。」恐不足信。相傳七夕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情人節」。這個傳說雖在《詩經》中就已肇其端,但當時並無七夕渡河的記載,到漢代《淮南子》中始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風俗通》亦記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從後漢崔(寶蓋頭下加一「是」字)的《四民月令》和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來看,七夕作為節日當始於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晉代周處《風土記》中記述乞願有乞富、乞壽、乞子等內容,此後才以乞子和乞巧為主,故又稱為「巧節」、「乞巧節」、「女兒節」等。唐五代時,北方民間多以七月六日為七夕,宋太宗曾頒佈令恢復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過節的。膠東的招遠、掖縣、長島等部分地區,多以七月六日為七夕,有「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之諺。

從前山東各地都以七夕為節,舉行多種多樣的乞巧活動。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修《濟南府志》記載:「七月七日為七夕,婦人陳瓜果於庭中,結彩樓,穿針乞巧,有(蟲喜)子網於瓜上為得巧。暴經書及農裳。《歲時記異》:『七夕,俗以蠟作嬰兒形,浮水中以為戲,謂之「化生」,為婦人宜子之祥,本出西域,今人鮮有效而為之者矣。』牧童採野花插牛角,謂之『賀牛生日』。「穿針乞巧,用芝麻芽,或用線,穿過縫衣針,或特製的七孔針。單縣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動十分熱鬧,穿著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擺上香案,陳列瓜果和各種化妝品,一起祭拜七姐姐,邊彈邊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團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然後每人從老太太手中接過一根針,七根線,藉著香頭的微光,穿針引線。誰穿上線;誰就算是乞得巧了;穿得快者最巧。漂針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陽底下曬一中午,然後將針或者穀物的芽放進碗里,讓它漂浮水面,看水底的針影,成各種花紋者為得巧,如針影粗直;、細微則是拙的徵兆。膠東地區在乞巧之前有請七姐姐的活動,姑娘們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頭,不說話,回家後扎一佛龕,或在土臺上搭一小柵,內供牛女圖。入夜後,姑娘們再手持秫秸圍井台轉一圈,請七姐姐位歸佛龕,然後坐在織女像前,對拍巴掌向織女乞巧。邊拍邊唱:「一拍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納鞋底。二拍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繡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簡便易行。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果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以後,她們一起吃水餃,據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乞巧節的節日活動,帶有競賽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舊時長島縣的拉巧.其實就是斗巧。節前姑娘們聚在一起,精心裝飾巧溯、巧棚中有獅子,鬥雞、鳳凰、鯉魚跳龍門、戲出於、轉燈、餑餑、金鐘等。節日間。把巧棚佈置一新,晚飯後,姑娘們聚在一起,明燈蠟燭,唱喜歌拉巧。觀眾絡繹不絕,有的還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續四天左右。無棣、長島等地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榮成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看巧雲。民間傳說,七夕三更躲在葡葡架下,能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一些好奇的少年男女,總是喜歡試驗一下靈不靈。無棣牧童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曲阜、寧陽等地習慣於七夕之日曬衣物。日照婦女在節日這一天都要洗頭,據說這天洗頭後,頭髮明亮柔軟、沒有汗臭味。臨沂一般都在這天洗涮油罐子。據說這一天油罐子特別容易洗刷,用水輕輕一衝就潔淨了。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乞巧節的飲食,一般是麵條、水餃、饅頭和烙果子等。臨沂習慣用儲蓄的露水做麵條,堂邑縣把七夕做的麵條叫雲面,意為巧雲。昌邑用七種野菜包包子,膠東家家戶戶烙「巧果子(先用油、雞蛋、糖把麵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魚等模子印製成各種花樣,最後烙熟)」用線穿起來、給小孩掛在脖子上,邊玩邊吃。親友之間互相饋送。臨朐等地,婦女習慣在七夕之日回娘家串親。

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Alta Multimedia -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user/altahk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快速註冊

Archiver|手機版|AGAMES 討論區

GMT+8, 2024-11-10 01:53 , Processed in 0.05924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