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登錄
- 2013-7-23
- 在線時間
- 4003 小時
- UID
- 131
- 閱讀權限
- 160
- 精華
- 2
- 帖子
- 16871
- 日誌
- 0
- EXP
- 13600 點
- 金幣
- 9714 個
- 註冊時間
- 2008-3-23
- 帖子
- 16871
- EXP
- 13600 點
- 金幣
- 9714 個
- 好友
- 0
- 註冊時間
- 2008-3-23
|
我們血濃於水,金錢源源送到山區起學校,怎料鄉縣政府為了覓地建校,趕走了與土地相依為命的山區老農。我們愛心爆棚,找來專家引入高產量的農作物品種,怎料新品種不適應鄉村環境,產量因加得減。我們扶貧,有沒有想清楚應該怎樣去扶?
弱質纖纖的木姜子從前是記者,以第三者身份觀察人間風景,做第三者做得悶了,想介入成為故事的一部份,於是想到加入扶貧組織,從大城市走到小山村,當「項目官員」( project manager)。
都市人自以為是
木姜子足迹踏遍尼泊爾、老撾、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貧困山區,「呢份工作唔使日日返 office,可以接觸到唔同嘅文化,又可以幫到人。」說到幫人,木姜子越幫得多,發覺自己越幫得不足,幫得不對。
「外界人,甚至扶貧工作者,以為自己受過教育,擁有資源,就有權掌管窮人生命,按自己嘅想法改變窮人嘅生活方式,以為農民又蠢又食古不化。」為提升農民生產力,木姜子請來專家試植新品種粟米。農民嫌粟米的米桿太矮,專家說矮一點好,易於收割。結果新種粟米產量升是升了,卻因為米桿矮,未及收割已被老鼠吃掉,實質收成反而減少。木姜子說:「出面嘅專家冇聽從農民經驗之談,以為農民乜都唔識,先入為主。」
建校強行收農地
香港人以捐錢給內地山區建校而自豪,事實卻並非有錢買了磚頭就可以解決貧困那麼簡單。木姜子說,建校的土地通常來自農民的耕地,因為徵收農地較少爭拗,農民大多不會張聲抗議。曾經有間學校蓋在一對年老農民的耕地上,沒有子女的公公婆婆一輩子的財富就此消失,起初連賠償也沒有,木姜子偶然與他們談起方得知,於是代他們向政府爭取,最後獲得賠償,「起學校係為咗幫人脫貧,背後竟然要犧牲有需要幫助嘅人,咁樣扶貧都幾諷刺。」
剛於英國修畢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的木姜子,沒有後悔把十年青春獻給沒有人用的廁所與種給老鼠吃的粟米,她只想總結一點經驗,吸取一點教訓,讓扶貧工作扶得更實際,這些經驗都載進了最近出版的《窮.想像》一書當中。 記者蔡元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