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ES 討論區

 找回密碼
 快速註冊
搜索
查看: 164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 洋紫荊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5052
EXP
6727 點
金幣
6300 個
好友
0
註冊時間
2008-3-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08-4-9 11:28:4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洋紫荊(Bauhinia 'Blakeana'),別稱香港蘭(英語:Hong Kong Orchid Tree),是一種豆科蘇木亞科羊蹄甲屬的有花植物,於香港首次被發現。該樹現廣泛作為行道樹進行栽培。其花大而艷麗,但是無法結果。2005年,研究証實洋紫荊並非一個獨立品種,而只是紅花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和宮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的混種,因花粉敗育導致受精過程無法完成。

洋紫荊在中國別名紅花羊蹄甲,在台灣則別名艷紫荊。


歷史

洋紫荊首先在1880年左右於香港島薄扶林的鋼綫灣被一名法國外方傳教會的神父發現,並被他以插技方式移植至薄扶林道一帶的伯大尼修道院。1908年,當時的植物及林務部總監鄧恩(S.T. Dune)判定洋紫荊為新物種,並於《植物學報》(英國及外國)第46卷,324至326頁(Journal of Botany)發表有關資料。洋紫荊的拉丁文學名的種加詞被命名為'Blakeana',以紀念熱愛研究植物的第12任香港總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伉儷。現存於漁農自然護理署香港植物標本室編號Hong Kong Herb. No.1722的模式標本相信是最初發現的原樹標本。

1965年,洋紫荊正式被定為香港市花。此特有種在1967年引入臺灣,並在1984年成為嘉義市的市花及市樹。

2004年,香港大學的Carol P. Y. Lau, Lawrence Ramsden 及 Richard M. K. Saunders於美國植物學會的植物學術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中發表研究文章[2],從洋紫荊的外部、花朵及種子的形態,以及其繁殖能力及基因序列與紅花羊蹄甲和宮粉羊蹄甲作對比及分析,証實洋紫荊並非獨立品種,而只是前述兩個品種雜交而成的混種。提出更正洋紫荊的學名為「Bauhinia purpurea x variegata 'Blakeana', cv. nov.」(cv. (cultivarietas) 指栽種變種 ,nov. (nova)表示這個是新的名稱)。

由於混種植物不能自行繁殖,這亦即是表示,現時香港所有的洋紫荊都是該棵於1880年首次於野外發現(亦是唯一一次於野外發現)的洋紫荊的複製品。因此,洋紫荊的基因池受到局限,這解釋了洋紫荊對病菌的抗抵力較弱的原因。


形態特徵

洋紫荊是常綠喬木,樹身可達10米高度,單葉互生,由頂端深裂成心形,約8至15厘米長,約等寬,大而薄,葉脈明顯,全綠,相信是由兩片小葉合併而成。由於葉面像心形,因此有些人會稱之為聰明葉,並用以製作書簽。

洋紫荊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萼管狀,單側開裂成佛燄苞狀。花瓣5片,較寬,紫紅色,具有香氣,上花瓣(旗瓣)有深紫色的脈紋,其餘四片脈紋較淺,有雄蕊5枚,通常不結果,花期由每年的11月初至翌年3月。由於花朵貌似蘭花,因此也有香港蘭之稱。

洋紫荊的葉較羊蹄甲的大,上端葉緣較尖,花期約在10月


繁殖方法

洋紫荊為混種植物(hybrid)開出不育的花朵及產生不能發芽的種子,故只有採用無性繁殖方法來繁衍後代,統稱為營養繁殖,常用的有枝插、壓條和嫁接。


象徵圖案

香港區旗繪有洋紫荊早在1965年,香港已經採用洋紫荊作為市花,當時新成立的市政局就用了洋紫荊為標誌。1997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採納洋紫荊花的元素作為區徽、區旗及硬幣的設計圖案。區旗的洋紫荊圖案花蕊以五顆星表示,與中國國旗上的五星相對應,寓意中國與香港緊密的關係,雖然洋紫荊原為紫紅色,區旗只用紅白兩色,象徵香港實踐一國兩制,故洋紫荊圖案被改成白色。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2期向維多利亞港一面對開為金紫荊廣場,放有象徵香港主權移交的金紫荊雕像。

台灣國立中正大學也是使用洋紫荊作為校花。

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Alta Multimedia -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user/altahk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快速註冊

Archiver|手機版|AGAMES 討論區

GMT+8, 2024-9-17 12:41 , Processed in 0.04016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