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登錄
- 2013-7-23
- 在線時間
- 4003 小時
- UID
- 131
- 閱讀權限
- 160
- 精華
- 2
- 帖子
- 16871
- 日誌
- 0
- EXP
- 13600 點
- 金幣
- 9714 個
- 註冊時間
- 2008-3-23
 
- 帖子
- 16871
- EXP
- 13600 點
- 金幣
- 9714 個
- 好友
- 0
- 註冊時間
- 2008-3-23
|
有三句經文是轉變生命的基本要素,就某方面來說它們是最終極的要素。第一句:成為無野心的。 「把野心整個殺掉。」
除非野心被殺死,否則你還是會在悲慘之中。野心是所有悲慘的來源。什麼是野心?A想要變成B、窮人想要變富有、醜人想要變美。每個人都渴望變成別人,變成他本來的樣子以外的東西。沒有人對自己滿意。那就是所謂的野心。
不論你是什麼,你都不滿意。這就是野心。那麼你就註定會在悲慘之中,因為你無法變成別的東西。你只能成為你自己;你不可能變成其他東西。其他東西都只是無用的、有害的、危險的。你可以浪費你的整個生命、你的整個存在。
不論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接受它;不要慾求它會變成別的東西。這就是所謂的無野心。無野心是所有靈性轉變的基本要素,因為一旦你接受自己,許多事就會開始發生。但是第一件事……。如果你完全接受自己,會發生在你身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一種不緊張的人生。不會有緊張。你不想要變成別的東西;也沒有別的地方要去。於是你就能夠處於此時此地。不會有比較。你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你不再以別人的觀點來思考。
於是就不會有未來。野心需要未來,它需要成長的空間。它無法在此時此地成長;因為沒有空間。這一刻是如此的渺小、像原子一樣。野心需要未來;而野心越大,所需要的未來就越大。
如果你的野心大到了無法被這一世填滿的地步,那你將會創造出另一世。你會創造出天堂、你會創造出莫克夏、你會創造出重生的概念。我不是說沒有重生。我是說你相信重生並不是因為它存在,而是因為你的野心大到了無法用這一世填滿的地步。你對重生、轉世的信仰,不是因為它是一件事實的緣故。你的信仰是因為有野心與慾望。轉世也許是一種事實,但是對你而言那只是一件虛構的事。對你而言它只是未來、它只是可以讓你進入的更多的空間。
記住,你無法在現在這一刻成為有野心的。那是不可能的。不會有空間。現在這一刻像原子一樣的微小,小到你無法進入它。你可以在它裡面,但是你無法在裡面有慾望。要存在的話現在這一刻的時間是夠長的,但是要慾求的話現在這一刻的時間就不夠長了。要慾求你需要未來、時間。的確,時間會存在是因為有慾望。對於這裡的樹木而言,是沒有時間的。對於這裡在唱歌的鳥兒而言,是沒有時間的。對於星星、太陽與地球而言,將不會有時間;將不會有過去也不會有未來。
你的慾望創造了未來。你的記憶創造了過去。它們都是你頭腦的一部份。不要慾求,然後未來就會消失。而當沒有未來的時候,你怎麼能夠緊張呢?怎麼能夠呢?如果沒有未來的話,就不可能有緊張。而如果沒有過去的話,如果你知道過去只是記憶、只是路上堆積的灰塵,那怎麼可能會有憂慮呢?憂慮伴隨著過去而來。而隨著未來——計劃、想像、投射,緊張就會存在。當過去掉落、而未來尚未開放的時候,你就在此時此地。沒有憂慮、沒有緊張、沒有痛苦。
無野心是指接受你本來的樣子。但是那並不是指成長的可能性不存在。相反的,當你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時,轉變就開始被設定了。你開始成長,但是層面是不同的。於是層面不在於未來,而在於永恆。
要好好的了解這種區別。你有兩條路可走。如果你走進未來,你就是走進頭腦:一個虛構的、夢幻的世界。如果你不走進未來,那麼從這一刻起一種不同的層面就為你敞開了。你可以進入永恆。永恆隱藏在這一刻中。如果你可以處在此時此地、處在這一刻,你就進入了永恆。如果你繼續想著未來與過去,你就活在現世之中。現世就是俗世,而永恆則是涅槃。
據說佛陀一再的說如果你可以處在現在,就不需要任何的靜心技巧了。那就夠了。它會做所有必需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是有野心的話,你怎麼能夠處在現在呢?
有野心的頭腦無法處在現在。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但是它無法處在現在。有野心的頭腦總是離開現在。它在想著永恆;它在想著明天。它在想著下一世;它對此地的這一世沒有興趣。它對它應該變成的東西有興趣。它對「是」沒有興趣;它總是對「應該」有興趣。那種興趣是非宗教性的。第一句經文是「把野心整個殺掉」,好讓你可以處在此時此地,好讓你可以進入永恆。
「殺掉生命的慾望」——第二句經文。
「殺掉生命的慾望」。生命的法則是非常矛盾的。如果你慾求生命,你就會錯過它。那是錯過它的最確定的方式。如果你慾求生命,你就錯過了它;但是如果你不慾求它,你就會有豐富的生命。
經由慾望,你就與生命背道而馳。那看起來很矛盾。那的確是矛盾的。我們必須深入了解這個矛盾的法則。
為什麼當你慾求生命的時候你會錯過它呢?為什麼?事情不應該如此。就邏輯上、數學上來說,它不應該如此。如果有人慾求生命,為什麼他會錯過呢?它的作用機制是當你慾求時,你就再度進入了未來。而生命就在此地!生命已經是這樣了,你怎麼能夠慾求它呢?只有不存在的東西才能被慾求。而生命是存在的。你怎麼能慾求它呢?它已經存在了;它已經發生了。你就是生命。
如果你慾求生命,你會錯過它。經由慾望,你正朝著遠離生命的方向離開。每一個慾望都把你帶得更遠。那就是有那麼多人強調無慾的原因。佛陀或者那些談論無慾的人並不是反對生命的。相反的,他們是贊同生命的。但是他們說:「不要慾求。」對我們而言他們好像是反對生命、否定生命的。他們並不是。
我們經由慾望而一直在錯過生命。那就是佛陀說:「不要慾求。」的原因。如果你不慾求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生命這件事將會發生在你身上。它已經一直在發生了,但是你無法看著它,因為你的眼光固定在未來上面。你在別的地方;你的頭腦不在此地。生命在此地,而你不在此地,所以你與生命的會合已經變得不可能了。於是你會渴求生命、慾求生命,但是你會繼續錯過它。
讓生命發生在你身上。要如何做到這一點呢?要全神貫注的處在此地。不要有到別的地方的慾望。
你開始慾求生命的那一刻起,你就變得害怕死亡了。事情注定會是如此的,因為對生命的慾求創造了對死亡的恐懼。並沒有死亡這回事。事實上,沒有東西會死;也沒有東西能夠死。那是不可能的。死亡這件事從來不會發生;死亡不存在。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感覺到那麼多的死亡,為什麼我們那麼害怕死亡呢?為什麼我們害怕某種不存在的東西呢?
我們害怕死亡是因為我們對生命的慾求。對生命的慾求創造了相對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不了解生命,但是我們慾求生命。然後恐懼就進入了那個將會被摧毀的生命。
我們看到死亡發生……有人死去。你有沒有發現死去的總是別人、而從來不是你呢?死的總是別人。你從外界看到死亡;你還沒有從內在看到死亡。你看到某人正在死去,但是你不知道在他最內在的核心中發生的事情是什麼。你只知道發生在表面上的事。表面已經死了;它不再是活生生的,這個人無法呼吸了。但是在核心、在存在本身、在中心發生了什麼事?你不知道。
沒有人觀照過死亡。也沒有人能夠觀照死亡,因為只有一種觀照它的方式:那就是你走到你自己最內在的核心,並且在那裡觀照。但是死亡從來不會在那裡發生。那就是佛陀會嘲笑死亡、克里希那會嘲笑死亡的原因。
在吉踏經中克里希那對阿朱那說:「不要害怕。不要認為每個人都會死。」沒有人會死;你無法殺死任何人。那是不可能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東西能夠被摧毀,甚至連一個微生物都無法被摧毀。毀滅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改變才有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