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ES 討論區

 找回密碼
 快速註冊
搜索
查看: 162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 德蘭修女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5052
EXP
6727 點
金幣
6300 個
好友
0
註冊時間
2008-3-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08-4-16 00:16:1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姓名:阿格蕾絲(德蘭修女)

出生時間:一九一O年

出生地點:南斯拉夫史可比亞

       她的父母都是阿爾巴尼亞人,她的領洗姓名叫阿格蕾絲。阿格蕾絲的父親是個勤快的農人,而她的母親則是個謙順而快樂的農家主婦,家裏除了務農外,還經營一間小藥店,生活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因為她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因此家裏總是充滿著歡笑和祥和之聲。她十二歲那年的春天,為了慶祝復活節,阿格蕾絲的母親送給她一本書,書名是《亞西西的聖方濟各》。這本書記敘述的是十二世紀時一位修士方濟各的事蹟,方濟各是意大利亞西西城一個商人的兒子,在一場戰爭中他被俘虜,患了一場重病,一年後才算康復,自此之後他便追隨耶穌基督,作了一名修士,為窮人及病人服務。方濟各在所不惜,義不容辭地為這些被人拋棄的患者服務,甚至用嘴去清洗病人的傷口。


         讀完這本書,十二歲的阿格蕾絲感動萬分,有一天,她心裏突然冒出一種莫可名的感覺,似乎是要指引她走向一條新的道路,她不由自主地自問︰「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中,並不是單單只為追自身的幸福,而應作些特別的奉獻,我是否能為主作些甚麼奉獻呢﹖」隨著時間的推移,阿格蕾絲的這種想法不但沒有淡化,反而愈來愈強烈。阿格蕾絲十八歲時從高級女子中學畢業。有一天,一位神父來她的家拜訪她的父母,並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捐錢贊助羅特列修道院修女們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工作,阿格蕾絲的父母立即慷慨地答應。在一旁聽著神父和父母談話的阿格蕾絲聽了這些話心裏暗想︰「我要和她們一起到印度去。」


       一九二九年秋天,阿格蕾絲告別了家人和故鄉,和其他修女一起,踏上了去印度南部的漫長旅程。經過了近二個月的航行,輪船終於到達印度西部的臥亞城。在臥亞城停留數日後,阿格蕾絲她們繼續乘船前進,沿著印度南部「突出的尖角」繞行,歷時兩周,終於到達東海岸邊上的阿爾各答市。從此,阿格蕾絲便在加爾各答羅列特修道院開始了她修生的生活。不知不覺地兩年過去,有一天,在祈禱中阿格蕾絲彷彿聽到了主的聲音,主對她說︰「阿格蕾絲,你應該做一名修女,將福音傳給世人。」一心一意要成為修女的阿格蕾絲驚喜萬分,她把這件事告訴了院長,並提出首次誓願的請求,所謂首次誓願就是立志成為修女。其後,她改名為德蘭──德蘭修女。

       德蘭首先在貧民區展開工作是在車站一條大街上,這裡到處是破爛不堪的小屋和渾身衣衫襤褸的髒小孩。有一天,德蘭修女碰到一個說孟加拉語的小孩, 這小孩向德蘭要東西,德蘭仔細一看,發現這孩子只有一條腿,而且還流著血, 德蘭準備取藥給他包紮。正當德蘭準備幫他上藥的時候,小孩突然抓過藥品,叫著「這個給我」, 撐著拐杖向貧民區跑去。德蘭想了解究竟,緊緊跟了上去。只見小孩跑進一個窩棚,裏面漆黑一片,隱約可見木板上躺著一個婦女,在她身邊還有一個嬰孩和一個約五歲的女孩,三人骨廋如柴,兩眼呆滯,一副生病的樣子,跛腿小孩把藥拿給那婦女看並說著話。


       德蘭走了進去,和他們說起話來。原來. 小男孩叫巴布, 八歲, 那婦女是他的母親,患肺結核病,其餘兩個小孩是他的弟妹,由於沒有食物,身體非常虛弱,德蘭只能把所帶的維他命給他們,那婦女十分感激,行合掌禮並對德蘭說:「這裏邊還有生著病的老婦人,也請你看看她。」德蘭聽到此話,內心十分震動,為什麼窮人會有那麼善良的心,自己患著病,還關心著別人呢!巴布請求德蘭明天再來。聽了巴布的話.德蘭內心非常高興,心想自己應該為他們做更多的事。那天晚上,德蘭難以入睡,她想著巴布和那些可鄰的孩子們,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也不會數最簡單的數字,將來長大了,不都變成了傻瓜?於是她便想辦一間貧民學校。


       印度這個國家,人口眾多,僅次於中國。許多窮苦人家養不起過多的孩子,便把生下的孩子丟棄或人為地弄死,當然棄嬰中也因其他原因被遺棄,比如未婚產子。總之,棄嬰之多,景象之慘,實在是世界少見的。自從修女們和德蘭一起工作之後,在她們當作修院居住的小破房子門口,有時一天之中就會發現十個棄嬰。修女認為,任何一個被遺棄的嬰兒,都是主所賜的,他們都有生存的權利,如果撫養得好,和誰都不會兩樣。於是她們便開始收養這些幼小的生命,一個月裏, 房子裏就有了十個棄嬰,這些嬰孩,由於缺乏應有的營養,有的骨瘦如柴,有的因生病而氣息奄奄,也有的是先天耳聾、口啞,為此德蘭她們想方設法,有時甚至徹夜不眠地照顧這些弱小的生命。


       由於德蘭收養棄嬰,幾乎是辦起了育嬰所,因此也出現了有窮人把養不起的孩子主動送來的情況,德蘭和修女從不拒絕。收養棄嬰的工作,從一開始就得到了附近醫院醫生和護士的協助,他們常會過來幫忙。不過最重要的問題是,由於她們工作的範圍不斷擴大,棄嬰也隨之不斷增加,使得買藥品、奶粉及糧食的經費發生短缺,但說也奇怪,每當發生這種短缺的情況時,便會有人送來錢或食品、藥品、衣服等物,幫助她們渡過難關。這樣第一所棄嬰收容所也由於德蘭和修女們的愛而建立了。


       有一天,德蘭要到巴丹醫院商量工作,在靠近車站的廣場旁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德蘭蹲下來仔細一看:破布裹著腳,爬滿了螞蟻, 頭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個洞,殘留著血跡,傷口周圍滿是蒼蠅和蛆蟲。她趕緊替老婦人測量呼吸及脈搏,似乎還有一口氣,她為好趕走蒼蠅,驅走螞蟻,擦去血跡和蛆蟲。德蘭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裏,必死無疑。於是她暫時放棄了去巴丹的行動,請人幫忙把老婦人送到附近的醫院。醫院開始時對這個沒有家屬的老婦人不予理會,但醫師在德蘭的再三懇求下,便替老婦人醫理,然後對德蘭說:「必須暫時住院,等脫離危險期後,再需找個地方靜養。」德蘭把病人托給醫院後,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課,希望能提供一個讓貧困病人休養的埸所。市公所保健課的課長是位熱心的人他仔細聽完德蘭的請求後,便帶她來到加爾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應將寺廟後面信徒朝拜後的一處地方免費提供給他使用。


       自從找到這個落腳點後,不到一天的時間,修女們就將三十多個最貧困痛苦的人安頓了下來。其中有個老人,在搬來的那天傍晚即斷了氣,臨死前,他拉著德蘭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可見德蘭修女這次工作有多大意義。也可見德蘭及其他修女們在收容所工作的辛苦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光靠德蘭及修女們的工作,要救助全加爾各答我垂死者是不可能的.,但德蘭她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她認為人類的不幸並不存在於貧困、生病或飢餓,真正的不幸是當人們生病或貧困時沒有人伸出援手,即使死去,臨終前也應有個歸宿,這就是德蘭向垂死者傳播了主的愛。這所名符其實的貧病、垂死者收容院終於在一九五二年八月正在成立,當時在入口處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尼爾瑪.刮德」, 按孟加拉語的意思,就是「清心之家」。


       一九七O年底至一九七一年初,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發生了戰爭。戰爭使骨肉離散民房被燒毀,逃難人口激增,可憐的難民多達五百萬,他們沒有食物,衣不蔽體,赤腳逃亡,過著暗無天日的非人生活。就在這個時候,一種可怕的傳染病正在迅速蔓延,這就是霍亂病。當德蘭修女聽到這可怕的消息後,十分震驚,因為根據她所學到的醫學知識所知,一個人一旦染上這種病,就會只想喝水,一直喝到肚子鼓脹起來,經過一、二天便突然死去。


       於是德蘭修女立即趕到市公所,與所長和保健課長商量,如何防止霍亂蔓延,但市公所的人不希望霍亂在難民中流行的消息傳開,因此不打算派醫療隊到難民營中去。德蘭修女無法接受市公所的意見,告辭出來,立即決定,由自己帶領修女們前往難民區,她挑選了三十名身體強健的修女,趕到離加爾各答東邊約七十公里的一個難民村。那裏有五千多難民,其中二十人左右已經患病,德蘭修女她們到的那天,已有一半人死去。她們便立即把患病的人從難民中搬出來,這不僅需要付出極大的體力,而且更需要付出愛心和勇氣,因為在搬運霍亂患者的時候,極有可能被感染上。


       除了把患者和難民隔離外,修女們還要分送食物和藥品給那些沒有患病的難民。就這樣,她們在難民中一直工作了二個月,儘管這兩個月中,先後患霍亂病的一百多人沒有一個能夠倖存,但至少霍亂病蔓延得到了控制。亦由於她們的真誠努力,拯救了五千難民的生命,免遭霍亂的傳染,同時全加爾各答的市民也免遭傳染。德蘭修女和修女們的勇敢無私的行為很快流傳開來,世界各地的報紙、電台亦爭相報導她們的善行,於是「加爾各答聖女德蘭」的美名傳遍世界各地。


       一九七一年一月六日,教宗保羅六世在羅馬頒德蘭修女最高的榮譽,「若望二十三世和平獎」。這位出生於南斯拉夫史可比亞少女,經過幾十年的身體力行侍奉主的生涯,終於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領取「仁愛」奧斯卡金像獎的婦女。德蘭修女把「若望二十三世和平獎」的錢全部用於擴建為痳瘋病患者而修建的「和平村」上。同年十月,德蘭修女仕紐約接受了「甘迺迪獎」。一九七二年十月十九日,印度政府向德蘭修女頒送了「尼赫魯獎」,嘉獎她對印度與國際和平所作出的卓越貢獻。印度總統西吉利在頒獎儀式上稱頌德蘭修女是基督的愛的一個最好象徵。


       德蘭修女,是二十世紀一位傑出的女性。她甘願拋開一切榮華富貴。美好的將來和光明的前途,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主,獻給了窮困的人,使貧困的人得到救助,使生病的人得到醫治,使寂寞的人得到傾訴,使失望的人重拾希望,使落泊的人重獲光明。這一切一切,都只有一些擁有真正愛心和勇氣的人才能做到,而德蘭修女不但使這一切變成事實,而且做得比每一個人都好,實在令人佩服。最後,她於一九九七年辭世。

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Alta Multimedia -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user/altahk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快速註冊

Archiver|手機版|AGAMES 討論區

GMT+8, 2025-8-11 21:34 , Processed in 0.040880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