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規則星系 (Irregular Galaxy)
| 形狀不規則,擁有氣體、塵埃與不同年紀的恆星。它們一般比較細小和暗,因此很難被發現。例如大麥哲倫星系 (Large Magellanic Cloud) 與小麥哲倫星系 (Small Magellanic Cloud) 與銀河系的距離很近。
|
內事件穹界 (Inner Event Horizon)
| 在此邊界內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逃脫。
|
外事件穹界 (Outer Event Horizon)
| 在此邊界內所有東西都會被旋轉的時空拖曳著。
|
本星系團 (Local Group)
| 星系並非胡亂地散佈,而是趨向於成群出現。我們銀河系身處的本星系團 (Local Group) 是很細小,直徑約為 6 百萬光年,由二十多個星系組成 (包括仙女座星系,獅子座 I 星系和大麥哲倫雲) 的星系群。
|
史瓦西半徑 (Schwarzschild Radius)
| 史瓦西黑洞事件穹界的半徑,即臨界半徑。恆星的質量越大,其史瓦西半徑越大。例如: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史瓦西半徑約為 3 km。恆星必需收縮至小於其史瓦西半徑 (臨界半徑),方能成為黑洞。
|
史瓦西黑洞 (Schwarzschild Black Hole)
| 德國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史瓦西 (Schwarzschild, Karl)(1873-1916)發現當死亡恆星核心的質量超過約 2-3 太陽質量,星核在重力下不斷收縮;即使中子簡併壓力 (neutron degeneracy pressure) 亦不能對抗重力,超越核子物質的密度,密度接近無限大。不自轉的恆星最後收縮成為史瓦西奇點 (Schwarzschild singularity)。
|
功層 (Ergosphere)
| 兩事件穹界之間的區域。進入這區域的粒子會被一分為二:一顆墮入黑洞,另一顆則以較高的能量被射出。
|
克爾黑洞 (Kerr Black Hole)
| 紐西蘭數學家克爾描述的一個自轉黑洞的廣義相對論方程解。
|
事件穹界 (Event Horizon)
| 圍繞著奇點的邊界,所有物體進入這邊界內便永不能逃脫,連光線也不例外。
|
重力紅移 (Gravitational Redshift)
| 光波逃離強大的重力場 (例如中子星) 後能量減低,因為波長增加而出現紅移現象,這是廣義相對論預測的結果。對於質量相同的恆星來說,恆星的體積越小,其表面重力越強,恆星收縮時,表面所放的光的重力紅移相應增大。
|
星協 (Association)
| 數十至數千顆年輕星球散佈在一個頗大的範圍,向同一方向運動﹔星協中的恆星可能在同一星雲中誕生,在太空中仍未分散。主要位於銀河系旋臂中含氣體和塵埃的區域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