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ES 討論區

 找回密碼
 快速註冊
搜索
查看: 145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5052
EXP
6727 點
金幣
6300 個
好友
0
註冊時間
2008-3-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08-4-3 09:35:2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巴爾幹半島

1939年4月7日,歐洲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歐洲的法西斯國家義大利就開始了對阿爾巴尼亞侵略,隨後又在1940年10月28日進攻希臘,可是義大利不但未能佔領希臘,希臘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進入了阿爾巴尼亞。但這時德國開始介入戰事。1941年4月6日德軍開始與希臘人作戰,同時還攻擊了南斯拉夫。英國人雖然支援希臘,最後還是無法取勝,納粹德國的軍隊在4月27日進入雅典。之後德國又開始發動對克里特島的攻擊,6月1日克里特島戰役結束,德國傘兵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該島。但是這次行動對德國來說也不太順利,之後德國再也沒有使用傘兵攻擊。

英國和希臘的最後幾支武裝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爾幹落入納粹手中之後,希特勒終於可以無顧慮地發動對蘇聯的襲擊了。

東線蘇德戰場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僕從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紅鬍)作戰」(Unternehmen Barbarossa),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也叫蘇聯衛國戰爭。

而除了德國以外,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部隊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對蘇聯發動襲擊。另一個參與進攻蘇聯的國家是芬蘭,由於蘇聯在建立所謂「東方戰線」的時候侵略芬蘭,並割佔了芬蘭的部分土地,所以芬蘭在1941年6月25日宣佈將攻擊蘇聯,以取回其在兩年前的冬季戰爭中所喪失的土地。芬蘭在戰爭初期奪回被蘇聯割占的土地後就停止了進攻。另外芬軍亦參與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這場被稱為「繼續戰爭」的衝突持續到1944年。

在戰事的最初幾個星期對蘇聯紅軍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由於史達林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時間和進攻方向估計的嚴重錯誤,加上許多紅軍將領在史達林發動的肅反行動中喪生或者被流放而嚴重削弱了蘇軍的作戰和指揮能力,蘇聯對德國發動的閃電戰猝不及防,導致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戰爭前蘇聯著手建立的「東方戰線」被德軍坦克一碾而過,進而喪失了大片國土,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和烏克蘭首府基輔等大城市相繼被德國佔領,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今天的聖彼得堡)也被包圍,德軍再在斯摩棱斯克大破蘇軍,但基輔保衛戰和斯摩棱斯克之戰中拖延了德國進攻,爭取了時間把西伯利亞的軍隊運來莫斯科。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輔保衛戰,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基輔被大規模圍殲,蘇軍僅被俘人數就達60萬人之巨,這一戰役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此戰導致蘇聯西南防線的潰退,此役雖然打得漂亮,但就拖延了強大的德軍進攻時間,令莫斯科加強了防禦。

雖然一開始德國人打得極其順利,但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存在著重大的漏洞,其中最嚴重的缺陷是其後勤補給。蘇聯廣袤的土地意味著如果德軍行動過快,後勤補給將無法及時跟上。所以儘管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宮已遙遙在望,蘇聯政府和外國使館已遷往莫斯科以東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薩馬拉),但11月7日史達林依然如往年一樣在紅場進行十月革命節閱兵,受閱部隊(包括由遠東及西伯利亞軍區調來的部隊)剛剛接受完檢閱即被投入戰場,到1941年12月5日德國人的攻勢被遏止時,他們的後勤補給線已經達到極限,再加上戰線後方蘇聯游擊隊的不斷破壞,前線部隊的進攻已經難以為繼,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粉碎。巴巴羅薩計劃最初制訂時認為蘇聯紅軍會在冬天來臨之前就崩潰,但是,蘇聯紅軍卻始終能夠組織有效抵抗。這一錯誤的估計嚴重影響了德國人的計劃。另外,蘇聯人在撤退時採取了焦土政策,他們堅壁清野,令德國人的後勤問題更為突出。當冬天來臨時,大量的德軍士兵死於蘇聯嚴寒的冬天和蘇軍的反攻。

雖然德軍最後不得不因供應短缺與寒冷的冬天而停止進攻計劃,但他們還是佔領了大片蘇聯西部領土,而蘇聯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復失地。

當德軍佔領了大部分蘇聯東歐部分的土地後,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悲劇開始了:圍攻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現名聖彼得堡)。當德國與芬蘭的軍隊分別從南方和北方抵達列寧格勒外圍後,希特勒下令必須「將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清除」,命令消滅城內的所有人口。德軍開始包圍列寧格勒以切斷來自外部的援救物資,同時用炮擊和空軍轟炸。包圍持續了900天,在飢餓、嚴寒和恐懼的氛圍中,大約100萬平民死亡--其中80萬死於飢餓;但列寧格勒始終沒有向納粹屈服。著名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為此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七交響曲》(又稱《列寧格勒交響曲》)去表現蘇聯軍民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當中的英勇抗爭及為此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後,德軍開始準備進一步的進攻行動。原本進軍莫斯科的計劃現已經改為進攻位於伏爾加河畔的史達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現名伏爾加格勒)。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這座城市,並在進攻過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希特勒的猶豫不決、高級將領們對改變計劃的不滿以及過長的補給線,以及蘇軍的頑強抵抗,令史達林格勒的巷戰成為德國士兵的惡夢。當蘇聯紅軍發動反攻時,20個師的德軍(還有2個羅馬尼亞師)被切斷了退路,德國第六集團軍被完全圍困。隨著食品、燃料和彈藥的消耗,德軍的陣地越來越小,直到最後一部分德軍在1943年初投降。為了確保前線軍官不會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團軍司令弗里德里希·保盧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 )為陸軍元帥(因為歷史上的德國陸軍元帥沒有一個曾經投降過。保羅斯沒有投降,但也沒有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他本人最後被蘇軍俘虜)。史達林格勒戰役以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而載入史冊,雙方的損失都很慘重,大約有200萬人死亡,其中50萬是平民。該戰役與中途島海戰同時成為二戰最重大的轉折點。

史達林格勒之後,德軍漸漸喪失戰場的主動權,但蘇聯也因為戰爭損耗太大而沒有形成有效的進攻力量。1943年開始,蘇軍在戰場上逐漸轉入反攻。1943年夏天,蘇德雙方集結重兵於庫爾斯克(Курск)突出部,德軍由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將軍(von Manstein)領導下準備發動大規模的攻勢,蘇軍則由著名的將領朱可夫領導,庫爾斯克戰役打響。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雙方的兵力加起來有200多萬之眾,其規模之大,涉及兵員之多,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大決戰,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役。由於蘇聯方面事先獲得了情報,為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防禦制訂了一個大規模計劃。在他們的抵抗之下,德軍裝甲部隊最多只前進了17英里。在該場戰役以蘇軍的勝利結束後,紅軍就始終控制著戰爭的主導權,蘇聯人發動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勢,直到1945年5月佔領柏林。

而在西線,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前唯一的重要戰役是進攻義大利。歐洲戰場上犧牲的蘇聯人要比其他所有國家死亡人數的總和還多。大約有2700萬蘇聯人,其中包括了1300萬平民,在德國入侵時死亡。在很多被納粹佔領的城市,平民逮捕後就被燒死或槍擊而死。斯拉夫人始終被納粹份子認為是「劣等民族」,所以對他們進行殘酷的種族大屠殺。

蘇德戰場是二戰時期最主要的陸上戰場,也是二戰中決定勝負的主戰場之一,德軍80%的陸軍力量在蘇德戰場上被殲滅。蘇聯為抵抗德國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當然蘇聯並非是在孤軍奮戰,同盟國為了支援蘇聯,冒著極大的風險向蘇聯提供包括飛機、戰車、步槍、軍服到各種原料等大量戰略物資;但更主要的是蘇聯軍民的艱苦戰鬥。此外,蘇聯幾乎未參與重大海戰,直到戰爭末期才正式對日本宣戰。

大西洋交通運輸線爭奪戰

歐洲戰區無論是東線或者是西線作戰,都與英美兩國在大西洋上與德國爭奪運輸線暢通與否有密切的關係。

所謂的運輸線是指由其他地區將物資運往英國或者是其他歐洲地區的海上運輸路線,而這個運輸路線當中又以美洲大陸往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陸前往英國的運輸線擔負維繫英國持續作戰的力量,以及累積返回歐洲大陸的行動所需要的一切資源。美洲大陸前往歐洲的運輸線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規模較大的是前往蘇聯的運輸路線,其次是盟軍登陸歐陸之後直接運往各港口的運輸路線。

蘇聯在大戰期間受惠於租借法案的協助,從英美等國家取得大批的重要物資與器材,這些物資與器材小至各類原料與軍服皮鞋,大至各種生產,運輸器材,戰鬥飛機,戰車等等。英美兩國在回應史達林的需求以及維繫蘇聯的戰鬥資源上面,除了要應付上述前往英國的運輸線的暢通之外,還需要另外派遣運輸船隻與擔任護衛的艦隊飛機擔負這方面的任務。過去蘇聯對於這些物資在東線產生的影響很少提到,不過從近年的資料上來看,蘇聯在這些物資的協助下受惠許多,盟軍犧牲的眾多船隻與人員也達到應有的目的。

盟軍對西歐的戰略轟炸

英國從1940年,美國從1942年展開對德國佔領下的西歐地區進行戰略轟炸的行動,可以說是第一次持續性,並且大規模的實行杜黑在他的空權論著作當中的理念。蘇聯由於空軍規模以及技術問題,對於破壞德國的工業與生產能力的影響非常有限,也可以說蘇聯並未在二次大戰中有機會進行戰略轟炸。

英國在不列顛戰役告一段落之後就展開對德國佔領區的轟炸,然而限於英國轟炸機的有效作業高度剛好是在德國戰鬥機活動作業的範圍,加上英國無法有效的提供戰鬥機護航,損失慘重的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決定將任務類型轉為夜間,轟炸的目標型態則偏重在城市或者是大型地面目標上面。

美國介入歐洲戰局之後,於1942年6月29正式以陸軍航空隊第八轟炸機司令部為進行戰略轟炸的第一階段,這一天的轟炸德國還是以借來的英國輕轟炸機轟炸法國境內的目標。直到B-17與B-24轟炸機的數量逐漸累積之後,美國才得以使用自己的裝備對德國佔領區進行日間的精確轟炸。

除了對德國重要地面目標的轟炸以外,日間戰略轟炸給予德國空軍非常大的壓力,迫使德國必須降低在東線的作戰飛機數量,將尤其是戰鬥機調往西線應付美軍的轟炸機與後來數量甚至超過轟炸機的護航戰鬥機。德國空軍的實力也在戰略轟炸進行的過程當中受到無可挽回的重創,終至將整個西線與部分東線的制空權拱手讓出。

歐洲的戰略轟炸的效果與影響到了戰後還受到許多爭議,尤其是對目標的選擇,夜間轟炸對平民的殺傷與造成的設施破壞是否過當等等都有不同的見解與研究。但是無庸置疑的是,英美兩國的戰略轟炸不僅破壞德國軍需工業的生產與運輸能力,也將部隊,裝備與物資的運輸能力嚴重的加以破壞與限制,從而壓迫德國的戰爭機器無法持續進行下去。

北非戰場

北非戰役開始於1940年,當時小股英國軍隊擊潰了來自利比亞的義大利軍隊的襲擊。隨著由沙漠之狐埃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率領的德國部隊的到來,戰事在1942年的阿拉曼(العلمين,El Alamein)達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阿拉曼戰役首度爆發。德國人成功佔領了阿拉曼,這是在亞歷山大港和蘇伊士運河之前最後一個戰略地點。然而,由於英國海軍的優勢地位,英軍還破譯了德軍的核心密碼,德軍通過地中海的海路補給線被切斷,加上過快的推進速度,德國人的後勤供應慢慢吃緊,北非戰場的形勢開始向有利於英軍的方向轉移。

1942年10月23日,阿拉曼戰役再度開始,這次英國人採取了主動。因為德意聯軍佔領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佔整個埃及,繼而威脅蘇伊士運河和中東,切斷英國與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聯繫。英軍必須設法阻止德義軍隊的進攻。10月23日夜,英軍1000多門大炮齊發,向德意軍隊發動強攻。一個多星期後,十萬多德意軍隊損失過半,防線崩潰,被迫西逃。隆美爾一路撤退到了突尼斯。

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在「火炬」行動中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希法國的部隊幾乎沒有任何抵抗。最終德意部隊遭到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部隊的夾擊。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進攻的盟軍部隊在1943年5月13日將德意志部隊完全趕出非洲。在北非戰場上,25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

盟軍進攻義大利本土

盟軍佔領北非後,利用其優勢進入歐洲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1943年7月10日,盟軍最先攻擊了義大利的西西里島(西西里島登陸戰役)。這令墨索里尼喪失了黨內同仁的支持。1943年7月25日,一向是墨索里尼的橡皮圖章的法西斯黨最高委員會通過決議要求恢復君主立憲制,並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國王。當天晚上墨索里尼被國王召見,到達皇宮後立即被逮捕並撤除所有職務,隨後軟禁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別墅。他的繼任人彼得羅·巴多格利奧元帥(General Pietro Badglio)在1943年9月8日與盟軍達成停火協議。

與此同時,由喬治·巴頓將軍(General George Smith Patton)率領的美國第七集團軍以及由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將軍(Field Marshal Bernard Law Montgomery)率領的英國第八集團軍成功會師,完成了對西西里的佔領。

德國人在得知墨索里尼垮臺後立即出兵義大利並在北部地區建立了強有力的防線。

1943年9月3日,盟軍部隊登陸義大利本土,美軍從薩萊諾(Salerno)登陸,史稱薩萊諾登陸,英軍則在塔蘭托(Taranto)登陸。

由奧托·斯科爾茲內率領的一個德國特種部隊救出了墨索里尼,並安插他為義大利社會共和國的領袖。義大利社會共和國是一個位於北義大利納粹佔領區的政權。墨索里尼在1945年4月28日盟軍會師米蘭期間被捕,並被逮捕他的游擊隊處死。

儘管德國控制了義大利北部地區,盟軍還是在1944年6月4日(諾曼第登陸兩天前)進入羅馬。1944年9月10日,英軍開始對德國的防線發起攻擊,直到1945年4月29日,即德國投降以及墨索里尼被捕兩天後。

盟軍開闢「第二戰場」

與羅馬淪陷同時發生的是對法國的進攻。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盟軍與德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激烈交戰,然後美軍、英軍與加拿大軍隊逐漸取得優勢,德軍則漸漸衰弱。最後致命的一擊是十分冒險的行動,由巴頓領導的美軍突破了德軍的防線,而原本在諾曼第作戰的德軍則被困在包圍圈中。德軍再無力阻擋盟軍的進攻,盟軍順勢直達德法邊界。

盟軍也開始對德國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與物質破壞。而在國內,希特勒逃過了多次暗殺行動,包括發生在1944年7月20日最嚴重的一次政變企圖。這場由克勞斯·馮·施道芬堡(Claus von Stauffenberg)策劃、阿爾弗雷德·台爾普(Alfred Delp)等人參與的計劃原本準備用炸彈謀殺希特勒,但是過程中一些未預料到的因素導致預謀失敗。希特勒只受了輕傷。

1944年8月15日盟軍又發動「龍騎兵行動」(Operation Dragoon),從法國南部發起攻擊。到9月,三組盟軍部隊已經抵達德國邊境,很多樂觀估計認為戰爭在1944年年終就可結束。

為了實現該目標,盟軍發動了「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1944年9月17日至24日),試圖解放荷蘭北部地區並進入德國,但是德軍的力量比情報中顯示要強得多,英國第一空降師幾乎全軍覆沒。

1944年寒冷的冬天以及盟軍所遇到的困境令西線戰事處於僵局。美軍在赫爾根森林戰役(1944年9月13日至1945年2月10日)中試圖消耗敵人的實力,因為只要德國人還守著這片森林,盟軍就無法快速推進。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阿登發動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攻,史稱突出部戰役。德軍成功地包圍了一些盟軍部隊,但後來盟軍將領巴頓將軍成功地解救並擊退德軍。

盟軍的最後障礙是萊茵河。由於德軍的失誤,盟軍在1945年4月渡過萊茵河,通向德國心臟的大門就此打開。

歐洲戰事的結束

1945年4月25日,美國與蘇聯的部隊在易北河會師,將德國劃為兩半。由蘇聯紅軍發起了進攻柏林的戰役。希特勒堅決抗拒,宣稱誓死保衛柏林,攻克柏林的戰鬥慘烈開打,蘇軍在柏林戰役中共殲滅德軍48萬人,自身也付出了30萬人的傷亡代價。

1945年4月30日,當一切都即將結束時,希特勒在自己的碉堡中與自己的長期情人或新婚妻子愛娃·勃勞恩(Eva Braun)一起自殺。希特勒在遺囑中任命卡爾·鄧尼茨(Karl Donitz)海軍元帥為他的繼承人,約瑟夫·戈培爾為德國總理。但是戈培爾也在5月1日與家人一起自殺,而只剩下鄧尼茨與盟軍談判投降問題。投降文件在5月7日由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General Alfred Jodl)簽字,根據蘇聯方面的要求,上述情況只能視為投降儀式的預演,正式的投降文件於次日(5月8日)在柏林由蘇聯的朱可夫元帥主持簽署,凱特爾元帥代表德國最高統帥部在文件上簽字,該文件於5月9日零時生效,由於時差關係,美英盟軍將5月8日稱為V-E Day(歐戰勝利日)。鄧尼茨在1945年5月23日被捕,前第三帝國的領土則被盟軍劃分為蘇聯控制的東德與由英國、法國和美國控制的西德。6月24日蘇聯在莫斯科舉行戰勝納粹德國閱兵式,數百面納粹軍旗被蘇聯士兵拋到列寧墓史達林腳下。

戰爭結束後,盟軍也發現了多個納粹集中營,據估計納粹利用這些集中營囚禁與謀害了大約1200萬人,其中受害最重的是歐洲的猶太人,根據紐倫堡審判時的證詞,大約有一半的猶太人死於納粹魔掌之中。除此之外吉普賽人、斯拉夫人、天主教徒、同性戀、殘疾人等也遭到殘酷迫害與毀滅。在所有的集中營中最著名的是奧斯維辛集中營(Auschwitz),大約有200萬人死在這裡。雖然在戰爭期間盟軍對納粹大屠殺的行為所知並不多,這種殘酷的行為已經成為二戰歷史中最重要的一段記錄之一。

中國及太平洋戰場

中日戰爭爆發


二戰中國戰場在1937年7月7日日本華北駐屯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時就已經全面展開,比歐洲爆發全面戰爭早了兩年多。事實上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和日本已經分別在中國東北、上海、華北附近爆發過軍事衝突,因此有學者認為中日之間的戰爭在那時就已經開始。但是中國政府的主要軍力仍然被蔣中正調用去從事剿共平叛的行動。抵抗共產黨叛軍的行動在1936年西安事變之後才停止,而中日兩國政府間的正式戰爭狀態則在七七事變之後才得以明確。

從1937年到1941年,二戰亞洲戰場的絕大部分戰役發生在中國。日軍從華北和上海兩個方向向中國腹地發起猛烈攻擊,並宣稱能「三月亡華」。中國政府組織力量進行頑強的抵抗。在淞滬會戰苦戰3個月後,1937年12月南京守將唐生智逃走,大批中國軍士潰散,中國首都南京失守。為了報復中國政府的強力抵抗,和企圖通過野蠻手段恫嚇中國人民的抗日意志,日軍在南京以及周邊地區組織了大規模的屠殺行動,其中南京大屠殺尤為著名,據中國政府官方資料,有30多萬人在這次事件中被日軍殺害,但是日本方面對此有不同的觀點,認爲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而根據戰後組建的遠東國際法庭判決書所述:「在日軍佔領後最初六個星期內,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達20萬以上。這種估計並不誇張,這由掩埋隊及其他團體所埋屍體達十五萬五千人的事實就可以證明了(由紅十字會掩埋的是43071人,由崇善堂收埋的是112266人,這些數字是由這兩個團體的負責人根據各該團體當時的記錄和檔案向遠東法庭鄭重提出的)。」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撤離南京後,先遷到武漢市,然後又退守重慶。在這一過程中,國民政府繼續組織力量反抗,在徐州、河南、江西、湖北、安徽、廣州組織過大規模戰役。南北日軍欲會師華中時,國軍於台兒莊擊潰日軍,史稱臺兒莊大捷。並在稍後日軍發動的包圍戰中全身而退。1938年8月至10月爆發武漢會戰,雙方皆投入大量兵力。歷經5個多月後,日軍攻下武漢。同期間日軍登陸大亞灣,攻下廣州侵略華南。1938年秋,日軍雖然佔領了中國東部的大片領土(達成佔領廣州及武漢的目標),但由於戰線拉長,難以控制廣大的佔領區。面對國軍的抗衡及佔領區內人民的自發抵抗之下,日本已無法持續發動進一步攻勢,於是戰爭進入對峙狀態。

戰略對峙與長期戰

由於戰局已演變為長期戰,因此日軍的戰略轉以利用佔領區作為軍隊補給來源,以佔領平漢鐵路、浙贛鐵路及粵漢鐵路來達到物資流通。並設法切斷中國對外的補給線,包括中緬、中越及中蘇間的交通線。

中國基本上獨自與日本作戰。英國參與了日軍對中國的封鎖。美國也未向中國進行任何援助,相反的,不斷將戰略物資賣給日本。僅有蘇聯對中國提供了有效的軍事援助,蘇聯甚至還以志願者的形式派遣飛行員直接加入中國空軍參加對日空戰。但1941年《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後,蘇聯的對華援助就此中止。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方纔答應援助中國戰區,但是援助並不是無償的,它要求中國用桐油來換。甚至在初期,美國還把大量援助囤積於印度,並沒有馬上交給中國。由美國退役軍人和志願者組成的飛虎隊,一開始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他們所使用的竟然是中國政府從蘇聯購買的飛機。戰爭後期,美國援助方纔日漸增多,但僅僅是其對歐援助的1.7%。

到1941年,日本已經佔領了華北和華中的大部分地區,但是日本依然不得不面對來自國民黨領導下的大量的中華民國正規軍隊和人數相對少很多的共產黨的「八路軍」、「新四軍」的抵抗。儘管日本在華建立了多個傀儡政權,但是這些政權基本上沒有實權,加上日本軍隊的殘酷壓迫使得日本的佔領極為不得人心。日本人拒絕直接與蔣中正政府談判,也不願意作出讓步以換取民心,他們只是希望通過高壓統治能令中國人放棄抵抗。

這種政策導致更頑強的抵抗與國際輿論的反彈。由於日本的侵華行為和對法屬中南半島的佔領,美國、英國以及流亡的荷蘭政府(此時依然控制著東南亞的大片石油資源)停止嚮日本供應原油與鋼鐵。日本將此看作是一種挑釁,並稱這三國和中國為「ABCD包圍網」。最終日本發動了侵略南亞的戰爭,那裡的資源維持日本這一戰爭機器的運作。

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當時艦隊主力只剩航空母艦能戰。日軍同時發動東南亞戰爭,同步向馬來半島、菲律賓進攻。雖然日本非常清楚,他們無法與美國進行一場持久戰,他們卻還希望美國在面對如此突然、慘烈的犧牲後能夠願意與日本進行協商,以迫使美國接受其在中國的侵略行徑和既得利益。美國在損失大量戰艦後正式對日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宣戰並成為盟軍一員。蔣中正任中國戰區(中印緬戰區:包括東南亞及印度)統帥,史迪威任參謀長。英國開放滇緬公路補給物資,英美各國亦簽訂平等條約。但由於當時英美各國同時面對歐亞兩大戰場,使得採取「先歐後亞」策略,這使中國仍未能減輕負擔。

四天後,日本的盟友德國也對美國宣戰,美國被迫兩線作戰。而在此之前,美國儘管通過《租借法案》不斷向英國和蘇聯提供戰爭物資,卻一直試圖保持中立。盟軍由於歐洲戰事的拖累無法在亞洲對日本的進攻實施有效抵抗。1941年12月10日英軍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多艘重要軍艦被擊沉,香港也在1941年12月25日被日本佔領。在差不多同一時間,美國在關島和威克島的基地也被日本攻佔。次年1月日本開始進攻緬甸、索羅門群島、荷屬東印度以及新幾內亞,佔領了馬尼拉、吉隆坡和臘包爾等城市。日本侵略征服的道路是如此的神速:1942年2月新加坡、巴釐島與帝汶、3月仰光、爪哇、5月曼德勒都一一被日軍佔領。而日本空軍也完全控制了這些地區的空中戰場,美英的空軍被完全趕出這些地區。日軍還對澳大利亞北部發起突襲,並掃蕩東印度洋,將英國艦隊趕出錫蘭。

中途島海戰與跳島作戰

此時日軍主要目標為夏威夷群島及澳大利亞,以阻止盟軍利用來作為反攻跳板。4月的空襲東京(Doolittle Raid,杜立德空襲)雖然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卻鼓舞了士氣;而美國海軍在珊瑚海海戰(Battle of the Coral Sea)雖失利,卻依然挫敗了日軍進攻莫爾茲比港(Port Moresby)的企圖。日軍為了避免本土遭受攻擊,決定於6月發動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以求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在這場實力相近的戰役中,日本海軍因為動作較緩,慘遭四艘航母被毀的決定性打擊。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澳大利亞軍隊在新幾內亞成功地守住了莫爾茲比港,8月日本地面部隊在米爾恩灣戰役(Battle of Milne Bay)中遭到挫敗。同時美國和日本搶佔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在之後的6個月雙方部隊發生激烈戰鬥,最終美國取得了勝利。至此日本不得不開始打一場防禦戰,盟軍變被動為主動。日本海軍被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拖累,從此便再也無法恢復元氣。日軍在其他戰場上也喪失了優勢,美國開始積極為麥克阿瑟在新幾內亞的陸地推進以及尼米茲的太平洋島嶼戰爭鋪平道路。
1944年盟軍在一系列越島登陸作戰中,突破了日軍在太平洋的內防禦圈,日本海軍遭到重創,隨後盟軍發起進攻菲律賓的登陸戰役,在雷伊泰灣海戰中擊潰了殘餘的日本艦隊。盟軍在西太平洋獲得空中和海上的壓倒性優勢。

在中國戰區,日軍被拖入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的泥潭。中華民國國軍將領薛岳對攻入長沙的日軍採取天爐戰法,引誘入長沙,再左右包夾。這締造了三次長沙會戰勝利,大大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中國共產黨在發動了「百團大戰」之後,利用游擊戰術不斷的打擊日軍的後方補給線。

日軍為了封鎖滇緬公路以封鎖中國對外補給,於1942年攻擊緬甸英軍。國軍以史迪威為指揮,杜聿明、孫立人等人率遠征軍入緬援英。但由於盟軍缺乏統一指揮,加上忽略地形險惡及輕敵,最後被日軍各各擊破。緬甸最後被日本佔領,盟軍分別撤至印度與雲南,滇緬公路中斷。1943年10月中英盟軍發動滇西緬北戰役,於1945年1月收復緬北,並建立中印公路恢復補給。此期間以駝峰航線代替,但效力不大。

在滇緬戰爭期間日本發動「一號作戰」,先擊敗防禦河南的湯恩伯;再率軍採取鉗型攻勢攻下長沙,方先覺死守衡陽,最後仍被攻下;最後日軍再聯合廣州日軍攻下廣西,並攻至貴州獨山,一度威脅重慶。日軍打通了平漢鐵路、漢粵鐵路,完成大陸補給線,卻無力保障大陸交通線暢通,也未能阻擋美機空襲日本本土。由於分散了兵力,最後為國軍反攻提供了契機。

日本投降

在硫磺島、沖繩島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戰使雙方都遭受嚴重的人員傷亡,不過這些戰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緩慢撤退。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深飛行員喪身戰場,日本開始實行由神風特攻隊直接衝擊重要軍事目標,試圖減緩美國部隊的進攻速度。但同時,東京和其他城市還是遭到了美軍的轟炸。在中華民國戰區,中華民國國軍在中美空軍支援下牽制日軍並轟炸大陸補給線。日軍意圖反制而發動湘西會戰與鄂西會戰,中華民國國軍皆防衛成功。1945年2月3日,蘇聯同意介入太平洋戰事。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在《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前,宣佈《蘇日中立條約》不再有效。投機的史達林選擇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入中華民國東北地區。中華民國國軍亦對華南地區發動躁進作戰,目標廣東及湖南。而同月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震撼日本。

面對核武器的威脅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喪失,日本天皇裕仁與內閣開始重新考慮投降。日本帝國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正式宣佈投降。最終的投降書是於1945年9月2日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上簽署的,此後麥克阿瑟將軍開始負責日本的重建。這段時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軍的佔領期。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佈,美日兩國已經不處於敵對狀態。

戰後

或許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學到的慘痛教訓,西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並沒有向戰敗國要求索賠。相反,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的「經濟復甦計劃」(即「馬歇爾計劃」)要求美國國會撥款上百億美元,用於歐洲的重建。馬歇爾計劃使西歐恢復了經濟繁榮,使西歐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從而有效地阻止了蘇聯勢力的擴張。但是被蘇聯控制的歐洲部分並無法享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在《巴黎和約》中,蘇聯的敵人匈牙利、芬蘭和羅馬尼亞必須向蘇聯及其衛星國支付3億美元(根據1938年的價值)的賠償,而義大利則必須賠償3.6億美元。義大利的賠款主要在蘇聯、希臘和南斯拉夫三個國家之間分享。

蘇聯是這麼解釋賠款要求的:蘇聯遭到了戰爭的最大蹂躪。俄國在冷戰前的150年中三次遭到侵略:拿破崙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些戰爭中上千萬俄羅斯人喪生。蘇聯也依此為藉口佔領東歐,以創造一個防止西歐進犯的「緩衝區」。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加強了兩國在歐洲的軍事力量,以防備可能的侵略。立場反共的丘吉爾在多次演講中強調蘇聯對歐洲安全的威脅,並認為「鐵幕」已經在歐洲降下,蘇聯與「民主國家」之間的一場新衝突、即冷戰,已經開始。

在美國的曼哈頓計劃中為迅速製造原子彈而組織動員的大量研究工作引起了科學界的震動,美國各地在戰後紛紛建立了多個由國家出資的實驗室。許多參加曼哈頓計劃或對原子彈的發明有貢獻的科學家都開始致力於無核化的努力。從軍事上來說,二戰開啟了空戰的時代,航空母艦也開始成為重要的武器。在這場永遠不會結束的軍備競賽中,空軍已經成為無法缺席的一份子。戰爭也動員了空前絕後的大規模部隊。雖然此後還是爆發了幾次大規模部隊的肉搏戰(如5年後的朝鮮戰爭以及幾次非洲國家的戰爭),大國開始更注重軍事上的科技含量與精良的作戰部隊。

戰爭後的紐倫堡審判判處了多名納粹高級將領死刑,罪名是戰爭罪與種族大屠殺。而在1945年中開始的非納粹化則致力清除納粹在德語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並且恢復了一大批原納粹黨員的正常身份。同樣的,在東京審判中,多名日本的高級官員也因類似的罪名被執行死刑,但由於美國的私心、及當時為了因應共產勢力在亞洲迅速擴張的關係,對日本戰爭罪行的清算遠遠不及德國徹底,如美國出於自身戰略利益需要保留了天皇制,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犯有嚴重戰爭罪行的岡村寧次等未被起訴。在其他一些國家,特別是芬蘭,盟軍要求將政治上的領導人以「戰爭責任」的罪名處決。

日本同時與48個國家簽定了多邊的《舊金山和約》,另與徹退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台北簽定《台北和約》。日本的戰敗以及之後美國對其的佔領導致了日本的現代化,而這可以說是二戰最大的影響。日本現在擁有一個十分類似西方民主的政治體制,並且開始非常倚賴美國,無論是政治上、軍事上還是經濟上。

後續影響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極權國家軸心國被打倒,「解放全人類」與大東亞共榮圈夢想破滅;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被削弱;美國和瑞士等「中立國」,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損失,瑞士也因為在二戰中永久中立國的角色而使世界的金融、銀行大國,以及歐洲人紛紛將錢存於瑞士。美國繼續保持了19世紀末以來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只死亡了30萬軍人,蘇聯成為唯一可以在軍事上抗衡美國的國家,戰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中心的雅爾達體系所取代;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通過蘇共中央的指示,在二戰中在各國積極發展兵力,使用軍事手段達到政變目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也從二戰前的五萬人發展到了一百萬人,中國等一批歐亞國家相繼建立了效法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範圍由一個國家擴展為一個陣營;印度等殖民地利用其宗主國在大戰中被削弱的機會實現了獨立。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並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準,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係。此外納粹德國在二戰也對近代軍事武器的發展和演變推起了重大作用,雷達,噴射戰鬥機,火箭及飛彈,電子計算機,突擊步槍,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由於蘇美戰後對各自「陣營」的劃分,以及簽署的接管協定,直接促成了德國與韓國的國家分裂,德國的分裂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的社會主義陣營大崩潰後才結束,西德與東德才得以統一,而韓國的國家現在還處於分裂狀態。德國與日本由於在二戰中是戰敗國,所以在後來的五十年中,國際地位低下,德日還簽署了不得擁有核武器的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導致了全球5千萬人的死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無辜平民的傷亡是歷史上最慘重的,其中包括了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和其他東歐人種的大屠殺、日本對無數中國(如南京大屠殺、浙江大掃蕩等等)與朝鮮平民的屠殺,以及戰爭末期美軍的東京大轟炸造成日本大量平民死亡。這場戰爭也是首次平民死亡人數大大超過作戰人員死亡人數的戰爭。

也正是由於這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美蘇英法中五個戰勝國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評論

英法對德國的姑息和妥協是德國納粹勢力迅速發展的罪魁禍首,而其操縱的國際聯盟對國際事務脆弱的控制能力,也是1930年代世界大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有人認為,英法等國對避免戰爭的考慮而對其他黷武國家的容忍也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不管綏靖政策的原因是什麼,英法綏靖政策的後果卻是非常嚴重的,不但養虎為患,讓德國挑起了一次世界性的戰爭,而且在法國戰敗後,還將英國引向獨自面對納粹德國的危險境地。希特勒在佔領波蘭後,對英法的綏靖一語道破:「對於這種結局,波蘭人應該感謝他們的英法朋友」。

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Alta Multimedia - OnlineGames:http://www.alta.hk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快速註冊

Archiver|手機版|AGAMES 討論區

GMT+8, 2024-12-26 14:15 , Processed in 0.048725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