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MES 討論區

 找回密碼
 快速註冊
搜索
查看: 1672|回復: 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 物理學年譜 [複製鏈接]

七級帝王會員

``留學兔

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3275
EXP
4904 點
金幣
3280 個
好友
0
註冊時間
2008-3-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09-4-11 07:22:4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西元前~西元元年
  西元前650~前550年,古希臘人發現摩擦琥珀可使之吸引輕物體;發現磁石吸鐵。

  西元前480~前380年間戰國時期,《墨經》中記有通過對平面鏡、凹面鏡和凸面鏡
的實驗研究,發現物像位置和大小與鏡面曲率之間的經驗關係(中國 墨子和墨子學派)。

  西元前480~前380年間戰國時期,《墨經》中記載了杠杆平衡的現象(中國 墨子學
派)。
  西元前480~前380年間戰國時期,研究築城防禦之術,發明雲梯(中國 墨子學派)。

  西元前四世紀,柏拉圖學派已認識到光的直線傳播和光反射時入射角等於反射角。

  西元前350年左右,認識到聲音由空氣運動產生,並發現管長一倍,振動週期長一倍
的規律(古希臘 亞里斯多德)。
  西元前三世紀,實驗發現斜面、杠杆、滑輪的規律以及浮力原理,奠定了靜力學的
基礎(古希臘 阿基米德)。
  西元前三世紀,發明舉水的螺旋,至今仍見用於埃及(古希臘 阿基米德)。
  西元前250年左右,戰國末年的《韓非子•有度篇》中,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的記載,“司南”大約是古人用來識別南北的器械(或為指南車,或為磁石指南勺)。《
論衡》敍述司南形同水勺,磁勺柄自動指南,它是後來指南針發明的先驅。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度、量、衡,其進位體制沿用到二十世紀。
  西元前二世紀,中國西漢記載用漏壺(刻漏)計時,水鐘使用更早。
  西元前二世紀,發明水鐘、水風琴、壓縮空氣拋彈機(用於戰爭)(埃及 悌西比阿斯
)。
  西元前一世紀,最先記載過磁鐵石的排斥作用和鐵屑實驗(羅馬 盧克萊修)。
  西元前31年,中國西漢時創用平向水輪,通過滑輪和皮帶推動風箱,用於煉鐵爐的
鼓風。
 
西元元年~西元1000年
  一世紀左右,發明蒸汽轉動器和熱空氣推動的轉動機,這是 羝诼新只 和熱氣渦輪
機的萌芽(古希臘 希隆)。
  一世紀,發現盛水的球狀玻璃器具有放大作用(羅馬 塞涅卡)。
  300年至400年,中國史載晉代已有指南船,可能是航海羅盤的最早發明。
  在西元七、八世紀,中國唐朝已採用刻板印書,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
  十世紀,中國發明了使用火藥的火箭。
  十世紀左右著《光學》,明確光的反射定律並研究了球面鏡和抛物面鏡(阿拉伯 阿
爾哈賽姆)
 
西元1000年~西元1500年
  據《夢溪筆談》,約西元1041~1048年間,中國宋朝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早於西
方四百年。
  約1200年至1300年,歐洲人開始使用眼鏡。
  1231年,中國宋朝人發明“震天雷”,是一種充有火藥,備有導火線的鐵器,可用
投射器射出,是火炮的雛型。
  1241年,蒙古人使用火箭作武器,西方認為這是戰爭中首次使用火箭。
  1259年,中國宋朝抗擊金兵時,使用一種用竹筒射出子彈的火器,是火槍的雛型。

  十三世紀中葉,根據實驗觀察,描述凹鏡和透鏡的焦點位置及其散度(英國 羅傑•
培根)。
  十三世紀,用空氣運動解釋星光的閃爍(義大利 維塔羅)。
  十三世紀,指出虹霓是由日光的反射和折射作用所造成的(義大利 維塔羅)。
 
西元1501~西元1600年
  1583年,用自身的脈搏作時間單位,發現單擺週期和振幅無關,創用單擺週期作為
時間量度的單位(義大利 伽利略)。
  1590年,做自由落體的科學實驗,發現落體加速度與重量無關,否定了亞裏土多德
關於降落加速度決定於重量的臆斷,引起了一些人的強烈反對(義大利 伽利略)。
  1590年,發現投射物的運行路線是抛物線(義大利 伽利略)。
  1590年,認識到物體自由降落所達到的速度能夠使它回到原高度(義大利 伽利略)。

  1590年,用凸物鏡和凹目鏡創造第一個複顯微鏡(荷蘭 詹森)。
  1593年,發明空氣溫度計,由於受大氣壓影響尚不夠準確(義大利 伽利略)。
  1600年,《磁鐵》出版,用鐵磁體來說明地球的磁現象,認識到磁極不能孤立存在
,必須成對出現(英國 吉伯特)。
 
西元1601年~西元1700年
  1605年,發現分解力的平行四邊形原理(比利時 斯台文)。
  1610~1650年,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旋渦假說,認為宇宙充滿“乙太”。把熱看作一
種運動形式,與萊布尼茨爭論運動的功效問題近五十年。(法國 笛卡兒)。
  1620年,從實際觀察中歸納出光線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荷蘭 斯涅耳)。
  1628年,用兩塊凸透鏡製成複顯微鏡,是近代顯微鏡的原型(德國 衰納)。
  1629年,發現同電相斥現象(義大利 卡畢奧)。
  1629~1639年,提出光線傳播的最小時間原理(法國費爾瑪)。
  1634年,認識到音調和振動頻率有關,提出弦的振動頻率和絃長的關係(義大利 伽
利略)。
  1636年,首次測量振動頻率和空氣傳聲速度,發現振弦的倍頻音,提出早期的音樂
和樂器理論(法國 默森)。
  1637年,提出光的粒子假說,並用以推出光的折射定律 (法國 笛卡兒)。
  1638年,提出一種無所不在的“乙太”假說,拒絕接受超距作用的解釋,堅持認為
力只能通過物質粒子和與之緊鄰的粒子相接觸來傳播,把熱和光看成是乙太中暫態傳播
的壓力(法國 笛卡兒)。
  1643年,發明水銀氣壓計(義大利 托裏拆利、衛維恩尼)。
  1640~1690年,觀察到氣壓對沸騰和凝結的影響(英國波義耳)。
  1650年左右,創制摩擦起電機,發現地磁場能使鐵屑磁化(德國 格裏凱)。
  1650年,發明空氣泵,用以獲得真空,從而證實了空氣的存在(德國 格裏凱)。
  1653年,發現對液體的一部分所加的壓強不變地向各個方向傳遞的帕斯卡定律(法國
帕斯卡)。
  1654年,證實抽去空氣的空間不能傳播聲音(德國 格裏凱)。
  1654年,進行了用十六匹馬拉開組成抽空球器的兩個半球,直接證明大氣壓巨大壓
強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德國 格裏凱)。
  1656年,發明擺鐘(荷蘭 惠更斯)。
  1660年,用光束做實驗,發現杆、小孔、柵等引起的影放寬並呈現彩色帶的現象,
取名“衍射”(義大利 格裏馬第)。
  1666年,從刻蔔勒行星運動三定律推出萬有引力定律,創立了現代天文學(英國 牛
頓)。
  1666年,通過三棱鏡發現了光的色散現象(英國 牛頓)。
  1667年,指出笛卡兒光學說不能解釋顏色,提出光是“乙太”的縱向振動,振動頻
率決定光色(英國 胡克)。
  1668年,發明放大40倍的反射型望遠鏡(英國 牛頓)。
  1669年,發現光線通過方解石時,產生雙折射現象(丹麥 巴塞林那斯)。
  1672年,研究光色來源,和胡克展開爭論,認為光基本上是粒子流,但未完全拒絕
“乙太”說,認為高速度光粒子有可能和“乙太”相互作用而產生波(英國 牛頓)。
  1676年,發現形變和應力之間成正比的固體彈性定律 (英國 胡克)。
  1676年,根據木星的衛星被木星掩食現象的觀測,算出光在太空中傳播的速度(丹麥
雷默)。
  1678年,向巴黎學院提出《光論》,假定光是縱向波動,推出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
折射定律。用光的波動說解釋雙折射現象(荷蘭 惠更斯)。
  1686年,《論水和其他流體的運動》出版,是流體力學理論的第一部著作(法國 馬
裏奧特)。
  1687年,推導出流體傳聲速度決定於壓縮性和密度的關係(英國 牛頓)。
  1687年,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一次闡述牛頓力學三定律,奠定了經典
力學的基礎(英國 牛頓)。
  1695年,把力分為死力和活力兩種,死力與靜力完全相同,認為力乘路程等於活力
的增加(德國 萊布尼茨)。
 
西元1701年~西元1800年
  1701年,提出物體冷卻速度正比於溫差(英國 牛頓)。
  1704年,《光學》一書出版。隨著天文學、力學和光學的出現,物理學在十八世紀
開始成為科學(英國 牛頓)。
  1705年,製成第一個能供實用的蒸汽機(英國 紐可門)。
  1709年,首次創立溫標,即後來的華氏溫標(德國 華侖海特)。
  1724年,提出“傳遞的運動”即活力守恆觀念,認為當它發生變化時能夠做功的能
力並沒有失掉,不過變成其他形式了(瑞士 約•貝努利)。
  1728年,根據光行差求算出光速(英國 布拉德雷)。
  1731年,發現導電體和電絕緣體的差別(英國 格雷)。
  1734年,明確電荷僅有兩種,異電相吸,同電相斥(法國 杜菲)。
  1738年,發現流線速度和壓力間關係的流線運動方程(瑞士 丹•貝努利)。
  1740年,用擺測出萬有引力常數(法國 布蓋)。
  1742年,《槍炮術原理》一書出版,成為後來研究槍炮術理論和實踐的基礎(英國
羅賓斯)。
  1742年,創制百分溫標,即後來的攝氏溫標(瑞典 攝爾西斯)。
  1743年,用變分法得出能概括牛頓力學的普適數學形式,即後人所稱的歐拉—拉格
朗日方程(瑞士 歐拉)。
  1745年,各自發現蓄電池的最早形式——萊頓瓶(荷蘭 馬森布羅克,德國 克萊斯特
)。
  1747年,提出天然運動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法國 莫泊丟)。
  1750年,發現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國 蜜雪兒)。
  1752年,得到暴雨帶電性質的實驗證據(美國 本•佛蘭克林)。
  1756年,提出比熱概念,發現熔化、沸騰的“潛熱”,形成量熱學的基礎(英國 約
•布萊克)。
  1767年,根據佛蘭克林證明帶電導體裏面靜電力不存在的實驗,推得靜電力的平方
反比定律(英國 普列斯特列)。
  1768年,近代蒸汽機出現(英國 瓦特)。
  1769年,製成第一輛蒸汽推動的三輪汽車(法國 柯格諾特)。
  1771年,發表《用彈性流體試圖解釋電》(英國 卡文迪許)。
  1775年,發明起電盤(義大利 伏打)。
  1777年,引出重力勢函數概念(法國 拉格朗日)。
  1780年,偶然發現火花放電或雷雨能使蛙腿筋肉收縮(義大利 伽伐尼)。
  1782年,發明熱空氣氣球(法國 蒙高飛兄弟)。
  1783年,首次使用氫氣作氣球飛行(法國 雅•查理)。
  1785年,實驗證明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法國庫侖)。
  1798年,從鑽造炮筒發出巨量的熱而環境沒有發生冷卻的現象出發,認為能夠連續
不斷產生出來的熱,不可能是物質,反對熱素說,主張熱之唯動說(英國 本•湯普森)。

  1798年,用扭秤法測定萬有引力強度,即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中的比例常數,從而算
出地球的品質(英國 卡文迪許)。
  1800年,使用固體推動劑,製造火箭彈,後被用於戰爭(英國 康格揣夫)。
 
西元1801年
  觀察到太陽光譜中的暗線,錯認為是單純顏色的分界線(英國 武拉斯頓)。
  提出光波的干涉概念,用以解釋牛頓的彩色光環以及衍射現象,第一次近似測定光
波波長。提出視覺理論,認為人眼網膜有三種神經纖維分別對紅、黃、藍三色敏感(英國
托•楊)。
西元1802年
  《聲學》出版,總結對弦、杆、板振動的實驗研究,發現弦、杆的縱振動和扭轉振
動,測定聲在各種氣體、固體中傳播的速度(德國 舒拉德尼)。
西元1807年
  首次把活力叫作能量(英國 托•楊)。
西元1809年
  發現在兩炭棒間大電流放電發出弧形強光,後被用作強光源(英國 大衛)。
  發現雙折射的兩束光線的相對強度和晶體的位置有關,從而發現光的偏振現象,並
認識到這與惠更斯的縱波理論不合(法國 馬呂斯)。
西元1810年
  創制迴旋器(德國 博能堡格)。
 
西元1811年
  發現當反射光呈全偏振時,反射光與折射光兩方向成直角,反射角的正切等於折射
率(蘇格蘭 布儒斯特)。
  發現偏振光通過晶體時產生的豐富彩色現象。後人據此發明用偏振光觀測透明體中
彈性應變的技術(法國 阿拉戈)。
  把引力勢理論移植到靜電學中,建立了計算電勢的方程(法國 普阿松)。
西元1815年
  提出光衍射的帶構造理論,把干涉概念和惠更斯的波跡原理結合起來(法國 菲涅耳
)。
西元1816年
  發現玻璃變形會產生光的雙折射現象,為光測彈性學的開端(英國 布儒斯特)。
西元1819年
  發現電流可使磁鍼偏轉的磁效應,因而反過來又發現磁鐵能使電流偏轉,開始揭示
電和磁之間的關係(丹麥 奧斯忒)。
  發現常溫下,固體的比熱按每克原子計算時,都約為每度六卡。這一結果後來得到
分子運動論的解釋(法國 杜隆、阿•珀替)。
  證實相互垂直的偏振光不能干涉,從而肯定了光波的橫向振動理論,並建立晶體光
學(法國 菲涅耳、阿拉戈)。
西元1820年
  發明電流計(德國 許外格)。
神出鬼沒 x 偶爾潛水 =P

   
Alta Multimedia - 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altahkmm

七級帝王會員

``留學兔

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3275
EXP
4904 點
金幣
3280 個
好友
0
註冊時間
2008-3-22
2
發表於 2009-4-11 07:23:06 |只看該作者

西元1821年
  發表氣體分子運動論(英國 赫拉帕斯)。
  發現溫差電偶現象,即溫差電效應(俄國 塞貝克)。
西元1822年
  發明電磁鐵,即用電流通過繞線的方法使其中鐵塊磁化 (法國 阿拉戈、蓋•呂薩克
)。
  發現方向相同的兩平行電流相吸,反之相斥。提出“電動力學’中電流產生磁場的
基本定律。用分子電流解釋物體的磁性,為把電和磁歸結為同一作用奠定基礎(法國 安
培)。
  從實驗結果歸納出直線電流元的磁力定律(法國 比奧、薩伐爾)。
  創用光柵,用以研究光的衍射現象(德國 夫琅和費)。
  推得流體流動的基本方程,即納維爾—史托克斯方程(法國 納維爾)。
西元1824年
  提出熱機的迴圈和可逆的概念,認識到實際熱機的效率不可能大於理想可逆熱機,
理想效率與工質無關,與冷熱源的溫度有關,熱在高溫向低溫傳遞時作功等,這是熱力
學第二定律的萌芽。並據此設想高壓縮型自燃熱機(法國 卡諾)。
西元1826年
  修改牛頓聲速公式,等溫壓縮係數換為絕熱壓縮係數,消除理論和實驗的差異(法國
拉普拉斯)。
  實驗發現導線中電流和電勢差之間的正比關係,即歐姆定律;證明導線電阻正比於
其長度,反比於其截面積(德國 歐姆)。
  觀察到液體中的懸浮微粒作無規則的起伏運動即所 講祭 運動,是分子熱運動的實
證(英國 羅•布朗)。
西元1830年
  利用溫差電效應,發明溫差電堆,用以測量熱輻射能量(義大利 諾比利)。
 
西元1831年
  各自發現電磁感應現象(英國 法拉第,美國 約•亨利)。
西元1832年
  用永久磁鐵創制發電機(法國 皮克希)。
西元1833年
  提出天然運動的變分原理(英國 哈密頓)。
  發明電報(德國 威•韋伯、高斯)。
  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的基礎上,提出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即所謂楞次定律(德國
楞次)。
西元1834年
  發現溫差電效應的逆效應,用電流產生溫差,後楞次用此效應使水結冰(法國 珀耳
悌)。
  在熱輻射紅外線的反射、折射,吸收諸實驗中發現紅外線本質上和光類似(義大利
梅倫尼)。
  提出熱的可逆迴圈過程,並以解析形式表達卡諾迴圈,用來近似地說明蒸汽機的性
能(法國 克拉珀龍)。
  提出動力學的普適方程,即哈密頓正則方程(英國 哈密頓)。
西元1835年
  推出地球轉動造成的正比于並垂直於速度的偏向加速度,即寇里奧利力(法國 寇里
奧利)。
  根據波動理論解釋光通過光柵的衍射現象(德國 薛沃德)。
西元1838年
  推出關於多體體系運動狀態分佈變化的普適定理,後成為統計力學的基礎之一(法國
劉維葉)。
 
西元1842年
  發現熱功當量,建立起熱效應中的能量守恆原理進而論證這是宇宙普適的一條原理
(德國 邁爾)。
  推知光源走向觀測者時收到的光振動頻率增大,離開時頻率減小的多普勒效應。後
在天體觀察方面得到證實(奧地 多普勒)。
西元1843年
  發明電橋,用以精確測量電阻(英國 惠斯通)。
  創用冰桶實驗,證明電荷守恆定律(英國 法拉第)。
  測量證明,伽伐尼電池通電使導線發出的熱量等於電池中化學反應的熱效應(英國
焦耳)。
西元1845年
  發現固體和液體在磁場中的光性,即強磁場使透明體中光的偏振面旋轉的效應(英
國 法拉第)。
  1843—1845年,分別用機械功,電能和氣體壓縮能的轉測定熱功當量,以實驗支援
能量守恆原理(英國 焦耳)。
  推得滯流方程及流體中作慢速運動的物體所受的曳力正比於物體的速度(英國 斯托
克斯)。
  發展氣體分子運動論,指出赫拉帕斯分子運動論的基本錯誤(英國 華特斯頓)。
西元1846年
  認為兩電荷之間的力不但和距離有關,也和其運動速度和加速度有關,而電流就是
運動著的電荷所組成(德國 威•韋伯)。
  認識到抗磁性的普遍性和順磁性的特殊性(英國 法拉第)。
  證實並延伸梅倫尼關於熱輻射的工作;通過衍射、干涉,偏振諸現象的實驗,證明
紅外輻射和可見光的區別僅在於紅外的波長比可見光的波長長(德國 諾布勞赫)。
西元1847年
  提出力學中的“位能”和“勢能”概念,給出萬有引力場、靜力學、電場和磁場的
位能表示。明確能量守恆原理的普適意義(德國 赫爾姆霍茨)。
  發現細管道中流體的粘滯流動定律(法國 此嘁?。
西元1 福矗改?
  用卡諾迴圈確立絕對溫標。並提出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的觀點(英國 湯姆生)。
西元1849年
  用轉動齒輪,首次實驗測定光的傳播速度(法國 斐索)。
西元1850年
  創制稀薄氣體放電用玻璃管,呈現放電發光(德國 蓋斯勒)。
  試圖通過實驗建立重力(萬有引力)和電之間的關係,但無所得(英國 法拉第)。
  利用旋轉鏡,證實不同媒質中光的傳播速度與媒質的折射率成反比(法國 傅科)。
  發現熱力學第二定律,並表述為:熱量不能從一個較冷的物體自行傳遞到一個較熱
的物體(德國 克勞胥斯)。
 
西元1851年
  總結熱力學第二定律為:通過無生命物質的作用,不可能把物質的任何部分冷到它
周圍最冷客體的溫度以下,以產主機械效應(英國 湯姆生)。
  用單擺振動面的轉動,證明地球在旋轉(法國 傅科)。
  提出氣體擴散速度與其密度相關的擴散定律(英國 格累姆)。
  用甘油和脂肪酸合成油脂,發現酵母可轉化醣為醇(法國 拜特洛)。
西元1852年
  用回轉器證明地球在旋轉,提出回轉羅盤的設想(法國 傅科)。
  發現氣體受壓通過狹窄注口後膨脹引起的冷卻效應,稱為焦湯效應(英國 焦耳、湯
姆生)。
  發現能發螢光的液體、固體所發螢光恒比激發光波長為長(英國 斯托克斯)。
西元1853年
  第一次用玻璃管作低氣壓放電實驗(法國 馬松)。
  計算電容器放電的振盪特徵(英國 湯姆生)。
西元1854年
  發明潛水電報(海底電報),並提出其信號的傳遞衰減理論(英國 湯姆生)。
西元1856年
  用數學語言表達出法拉第電磁場的力線概念(英國 詹•麥克斯韋)。
  提出氣體分子在相繼碰撞時刻之間作直線運動的假說(德國 克雷尼希)。
西元1857年
  發明自激電磁鐵型發電機(英國 惠斯通)。
  提出聽覺的共鳴理論,認為耳蝸有一系列調諧共振子(耳底膜的橫纖維),從而實現
按聲波頻譜的共振(德國 赫爾姆霍茨)。
  證明沿導線傳播的電信號傳播速度等於電流的靜電單位和電磁單位之比值,並等於
光速,認為這個相合併非偶然,這是光理論和電磁理論統一的先兆(德國 基爾霍夫)。
  提出理想氣體的定義(德國 克勞修斯)。
西元1858年
  改進低壓放電管,後人稱之為蓋斯勒管(德國 蓋斯勒)。
  從流體動力學原理推出理想液體的渦旋運動定律,即渦旋強度守恆定理(德國 赫爾
姆霍茨)。
  在低壓放電管中,發現陰極射線(德國•普呂克)。
西元1859年
  發現水星近日點繞太陽進動速度和牛頓力學的估計每百年差四十秒(法國 勒維烈)。

  證明黑體輻射的性質只由溫度決定,而與物體質料無關(德國 基爾霍夫)。
西元1860年
  推出平衡態氣體分子速度的分佈律,以及提出氣體粘滯性的分子理論,估算出氣體
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英國 詹•麥克斯韋)。
 
西元1862年
  提出近代四衝程內燃機工作原理(法國 德羅夏)。
  提出位移電流概念,用以完成電流的閉合性(英國 詹•麥克斯韋)。
西元1863年
  提出樂音諧和理論(德國 赫爾姆霍茨)。
西元1865年
  從電磁理論推斷電磁波的存在,它以光速傳播並斷定光就是一種電磁波(英國 詹•
麥克斯韋)。
  提出熵即“轉變含量”的概念和自發轉變的熵增加原理,用以說明熱力學第二定律
。又提出“世界的能量恒定不變,世界的熵趨於極大值”,由此得出宇宙“熱寂論”(德
國 克勞修斯)。
西元1866年
  發明自饋發電機(德國 西門於)。
西元1 福叮改?
  提出用彈性切應力的弛豫過程解釋氣體粘滯性的理論(英國 詹•麥克斯韋)。
  推廣麥克斯韋的分子分佈率,提出平衡態氣體分子的能量分佈定律(奧地利 波爾茨
曼)。
西元1869年
  發現陰極射線的主要性質(德國 希托夫)。
  研究液化二氧化碳時,發現臨界溫度現象,為相圖上的氣—液分相的臨界點(英國
安德魯斯)。
西元1870年
  首次提出激震波面層前後的絕熱突變條件(英國 蘭金)。
 
西元1871年
  提出通過控制個別粒子的運動,實現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假想實驗(英國 詹•麥
克斯韋)。
西元1872年
  提出H定理,用以證明氣體趨於平衡分佈,從而提出熵的統計幾率解釋,建立了熱力
學第二定律的統計基礎(奧地 波爾茨曼)。
西元1873年
  發現(晶體)硒在光照射下電阻減小的光導電效應,即內光電效應,隨後德國人西門
子用此製成光導電管(英國 施密斯)。
  《電和磁》問世,完成了經典電磁理論基礎(英國 詹•麥克斯韋)。
西元1874年
  提出顯微鏡理論,明確顯微鏡分辨本領的極限(德國 阿貝)。
西元1875年
  發現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質置於強電場中呈現雙折射的電光效應,後被用於快速光閘
,稱克爾盒(蘇格蘭 克爾)。
西元1879年
  發現通電流的金屬中,在磁場的作用下產生橫向電動勢的效應(美國 愛•霍爾)。
  發現黑體輻射率與絕對溫度的經驗律(奧地利 斯忒藩)。
  以實驗說明陰極射線是帶電粒子,為電子的發現奠定基礎(英國 克魯克斯)。
西元1880年
  研究晶體的對稱性,發現了晶體的壓電效應(法國 居裏兄弟)。
  發明白熾電燈泡(美國 愛迪生)。
  利用焦耳—湯姆森的狹口膨脹效應,發展了氣體液化的技術(德國 林德)。
  在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基礎上,開始發展介質的分子論,推出折射率和介質密度之
間的關係(荷蘭 羅倫茲)。
 
西元1881年
  根據光的電磁理論,推出電介質球微粒密度起伏的光散定律,用以解釋天空呈藍色
,天光呈偏振等大氣中光現象(英國 瑞利)。
  首次拍攝到子彈引起的壓縮激震波錐面的照片,推得錐角和超聲速倍數的關係(奧地
利 馬赫)。
  各自提出有基本單位的電荷存在,斯通尼名之為電子(德國 黎凱、赫爾姆霍茨,英
國 斯通尼)。
西元1883年
  《力學科學》出版,反對牛頓力學中時空、品質等絕對觀念,主張從相對關係上來
理解這些概念(奧地利 馬赫)。
  發現在真空玻璃泡中可從金屬板極通電流到熱燈絲極,但反之不能。這可以說是熱
電發射現象的第一次發現,實質上也是二極真空管整流作用的最早發現(美國 愛迪生)。

  提出從層流到湍流的無量綱比數,把理論流體力學和工程水力學接連起來(英國 奧
•雷諾)。
西元1884年
  理論上證明黑體表面輻射率定律(奧地利 波耳茨曼)。
西元1885年
  1885—1890年,相繼製成並使用三輪及四輪汽油內燃機汽車(德國 本茨)。
  發現氫原子光譜的14條譜線的波長可用一個式子表示,後人稱之為巴爾默公式(瑞士
巴爾默)。
  全面提出激震波波面層前後的絕熱的突變條件(法國 休岡諾)。
西元1 福福賭?
  在氣體放電管中發現穿過陰極孔的極隧射線(英國 戈爾德斯坦)。
  懷疑耳蝸有分析頻率的功能,提出耳蝸的電話說(英國 維•盧瑟福)。
西元1887年
  發現紫外光照在火花隙的負極上容易引起放電,是光電效應的早期徵兆(德國 亨•
赫茲)。
  第一次精確地安排實驗,試圖測量由於地球在“乙太”中運動而引起的光干涉效應
,但所得結果未超過期待值的百分之一(美國 邁克耳遜、莫雷)。
  提出“乙太”是旋渦海綿質的數學理論(英國 湯姆生)。
西元1 福福改?
  研究赫茲發現的光電效應,發現清潔而絕緣的鋅板在紫外光照射下獲得正電荷,而
帶負電的板在光照射下失掉其負電荷,在真空中也如此(德國 霍爾瓦希斯)。
  在萊頓瓶放電的實驗中,發現電磁波,並證明它呈現光的反射射、折射、干涉、衍
射、偏振等性質,特別是從其頻率和波長直接確定其傳播速度等於光速。至此,麥克斯
韋的電磁波理論得到全部驗證(德國 亨•赫茲)。
西元1890年
  用紫外光照射鋅板產生連續光電流,是最早的光電裝置 (俄國 斯托萊托夫)。
  發現表示鹼金屬和氫原子光譜譜線波長的通用公式(瑞典 裏得堡)。
  提出燃燒和爆炸波的傳播理論(俄國 米海裏遜)。
  維納根據干涉原理,利用反射面作光駐波的實驗。次年,李普曼在這基礎上發明初
步的天然彩色照相法(德國 渥•維納,法國 蓋•李普曼)。
  發現 兆 輻射電波能使裝在?管中的松鐵屑電阻減小.並利用這一效應製成赫茲電
波接受器(法國 布冉利)。
 
西元1892年
  由電磁理論推出磁場和電場對運動電荷(密度)的作用力表式(荷蘭 羅倫茲)。
  用分子束方法證實麥克斯韋爾的氣體分子速度分佈律(德國 斯特恩)。 [化 學]
  發明高於3,500攝氏度的高溫反射電爐。用於製備電石、鋁、鎢、金剛砂等重要難熔
物質(法國 莫伊桑)。
  發現含烴基的有機物具有相同的紅外輻射光譜,這是紅外輻射譜用於分子結構分析
的開始(荷蘭 朱利斯)。
  利用隔膜法電解食鹽製備氯堿(英國 哈格裏佛)。
  發現除一氧化碳外的異氰酸酯和異氰化物等“二價”碳的穩定化合物,和凱庫勒的
四價碳學說有矛盾(美國 尼弗)。
  發現有機化合物反應時的空間位阻效應(德國 威•邁耶爾)。
西元1893年
  按熱力學研究黑體輻射理論,推出溫度升高使強度分佈移向短波的位移定律(德國
威恩)。
  [物理學]
  改進布冉利的赫茲波接受器,成為無線電檢波器的先驅(英國 洛奇)。
西元1895年
  實驗確定陰極射線由帶負電的粒子組成(法國 貝林)。
  發現X射線,舒斯特(英)認為它是波長非常短的“乙太’橫波(德國 倫琴)。
  提出湍流判據的同比理論(英國 奧•雷諾)。
  1894—1895年,首次進行一哩的無線電傳播,1898年開始進入實用(義大利 馬可尼
)。
西元1896年
  發現鈾的放射性(法國 昂•貝克勒爾)。
  發現磁場能使光譜線分裂的效應(荷蘭 塞曼)。
  發展物質的帶電粒子理論,假定原子中有電子在靜態“乙太”中運動,用以解釋塞
曼效應(荷蘭 羅倫茲)。
  1894—1896年,用洛奇接受器,首次應用天線,實現了三百碼的無線電傳播(俄國
波波夫)。
  發現過飽和汽體能在離子上凝成液滴,據此發明雲霧室裝置,可觀察到電離輻射的
徑跡(英國 查•威爾遜)。
西元1897年
  製成高壓縮型自動點火內燃機,使用低級油代替汽油,成為工業上主要動力機(德國
狄塞耳)。
  發現電子;利用陰極射線在靜電場中的偏轉,測定電子的品質和電荷的比值(英國
湯姆遜)。
  創制用螢光屏觀測電子及用電場控制電子束的陰極射線管,後人在這個基礎上於二
十世紀三十年代發展出陰極射線示波器,在近代科學技術上有廣泛應用(德國 卡•布朗
)。
西元1898年
  發明用磁性鋼絲記錄電訊號的裝置(丹麥 鮑爾森)。
西元1899年
  發現 射線和 射線(英籍新西蘭人 厄•盧瑟福)。
  實驗證實電磁輻射的壓強(俄國 彼•列別捷夫)。
  用經典統計力學推出空腔輻射能量密度的頻率分佈正比于頻率的平方,因而在短波
極限發散,這一困難史稱“紫外災難”。進一步提出大氣分子散射光的定律,以解釋天
空顏色 (英國 瑞利)。
神出鬼沒 x 偶爾潛水 =P

   

七級帝王會員

``留學兔

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3275
EXP
4904 點
金幣
3280 個
好友
0
註冊時間
2008-3-22
3
發表於 2009-4-11 07:23:35 |只看該作者

西元1900年
  德國科學家普朗克,發現電磁輻射的經驗定律,為求“絕對熵”提出能量量子化假
說,揭示了輻射定律,是量子論的開始。
  英國科學家拉摩,提出物質中電子的乙太結構理論,即原子中運動電子在磁場中的
進動理論。
  德國科學家德魯德,提出金屬的電和熱性質的自由電子理論。
  法國科學家彭加勒,提出不可能觀測到絕對運動的觀點,相信“乙太”不存在,物
理現象的定律對於相對做勻速運動的各觀察者來說必然是一樣的。根據電磁波理論,暗
示電磁場能量可能具有品質,其密度數值應為能量密度除以光速的平方,並指出電磁振
子定向發射電磁波時應受到反
擊。
  英籍新西蘭科學家盧瑟福,發現第一種放射性氣體——釷射氣。
  德國科學家林納,用實驗證明金屬在紫外光照射下發射電子,揭示了霍爾瓦希斯效
應。
  法國科學家維拉德,發現γ射線。
西元1901年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金委員會設立諾貝爾獎。
  美國科學家吉布斯,提出經典統計力學基礎的系統理論。
  德國科學家考夫曼,發現β射線的品質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試圖據此區分電子的
固有品質和速度改變的電磁品質。
  俄國科學家列別捷夫、美國科學家尼科爾斯、哈爾,各自證明1873年麥克斯韋電磁
波理論所預見的輻射壓強關係。
西元1902年
  美國萊特兄弟,發展滑翔飛行技術。
  德國科學家勒納,發現光電效應的經驗規律,這是光的波動說不能解釋的。
  英國科學家理查森,發現金屬發射熱電子的經驗定律,為熱離子學的基礎,並在次
年用自由電子理論做出解釋。
西元1903年
  美國萊特兄弟,自製輕便內燃機,第一次成功實現用螺旋槳飛機飛行。
  英籍新西蘭科學家盧瑟福,證實α離子是帶正電的氦原子,β射線是近於光速的電
子。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蛻變理論,打破原子不可改變的觀念。
  德國科學家阿勃拉罕,提出電子的剛球模型理論,推得電子品質隨速度改變的公式
,後來同相對論公式存在長期的爭論。
  愛爾蘭科學家湯姆遜,提出氣體中電子碰撞的電離理論和氣體放電的擊穿理論。
西元1904年
  英國科學家湯姆遜,提出電子浸於均勻正電球中的原子模型。
  日本科學家長岡半太郎,提出圍繞核心轉動的電子環的原子模型。
 荷蘭科學家洛倫茲,提出時空座標的洛倫茲變換,試圖解釋電磁作用和觀察者在“
乙太”中的運動無關。首次應用經典統計學發展金屬自由電子理論。
  法國科學家彭加勒,提出電動力學的相對性原理,並根據觀測記錄認為速度不能超
越光速。
  英國科學家約•弗萊明,發明熱電子真空二極體,用於整流。
  德國科學家普朗特,提出物質運動與粘滯流體中的邊界層理論。
西元1905年
  瑞士、美籍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價說,並用以解釋光電效應。提出狹
義相對論。
  瑞士、美籍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波蘭科學家斯莫盧曹斯基,各自提出布朗運動的
理論解釋,只是漲落的統計理論的開始,後經實驗證實。是分子運動論得到直觀的證明

  法國科學家朗之萬,提出磁性的電子理論。
  美國科學家布裏奇曼,發明能產生一萬個大氣壓的裝置,用以研究物性。
  英國科學家蘭徹斯特,提出飛翼舉力的環流和渦旋的理論。
 奧地利科學家波爾茲曼,提出宇宙起伏說,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偶然出現的?區,那
裏正發生著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過程。
西元1907年
  法國科學家韋斯,提出鐵磁性的原子理論。
  俄國科學家羅申克和英國科學家史文頓,各自提出用陰極射線接受無線電傳像原理
,這是近代電視技術的理論基礎。
西元1908年
  德國科學家布克瑞,實驗證實電子品質隨速度增加的洛倫茲關係式。
  德國科學家閔科夫斯基,提出狹義相對論的四維空間形式表示法。
 荷蘭科學家翁納斯,人工液化氮,接近絕對零度。
  德國科學家蓋革,發明探測α粒子的蓋革計數器。
  德國科學家普朗克,提出動量統一定義,奠定相對論性力學,肯定質能關係普遍成
立。
  德國科學家舒勒,發明回轉羅盤,不受環境的影響,是指向技術的重大改進。
  法國科學家貝林,通過觀察數值粒子在重力場中的分佈,證實滿足愛因斯坦方程。
  波蘭科學家斯莫盧曹斯基,根據統計力學中流體密度起伏理論,解釋了臨界點附近
大起伏的光散射增強的乳光現象。
  美國企業家福特,創制T型汽車,是汽車開始成為人類交通的常用工具。
  瑞士科學家裏茲,根據原子光譜資料,提出譜線頻率的並和原則,是巴爾斯發現的
推廣。
西元1909年
  德國科學家蓋革和英國科學家馬斯登,首次觀測到α粒子束透過金屬薄膜後在各個
方向的散射分佈情況。
  瑞士、美籍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的動量公式,指出輻射基元過程有一
定方向。
  美國科學家柯裏奇,發明用鎢絲作白熾燈、電子管及X光管,促成了它們的工業發
展。
 
西元1910年
  德國科學家蓋達,發明油封轉動抽氣機。
  美國科學家米利根,發明精確測定電子電荷的油滴法,證明電荷有最小單位。
西元1911年
  用光散射法驗證流體臨界點附近的密度起伏公式(荷蘭 刻松)。
  提出了原子有核的模型,原子中的正電荷集中在核上,對
  粒子散射實驗作出解釋,否定了湯姆遜的均勻模型(英籍新西蘭人 厄•盧瑟福)。
  發明記錄 、 等帶電粒子軌跡的雲霧室照相裝置,證實X射線的電離作用(英國 查•
威爾遜)。
  發現宇宙射線(奧地利 維•赫斯)。
  發現汞、鉛、錫等金屬的超導電現象(荷蘭 卡茂林•翁納斯)。
  由分子運輸理論預見氣體中的熱擴散規律(瑞典 恩斯考克)。
西元1912年
  提出流體流過阻礙物在尾流中形成兩列交錯渦旋 (即 行 街)的穩定性理論,後被用
於飛機和火箭的設計中(匈牙利 馮•卡門)。
  發現氖的同位素,為首次發現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英國 約•湯姆遜)。
 固體比熱的量子理論首次成功,發現低溫比熱的溫度立方律。提出用有極分子解釋
介電常數和溫度有關的統計理論(荷蘭 德拜)。
 
西元1913年
  改進 粒子散射實驗,驗證了盧瑟福原子有核模型的散射理論(德國 蓋革,英國 馬
斯登)。
  實驗發現電場使原子光譜線分解的現象(德國 斯塔克)。
  提出原子結構的量子化理論,用量子躍遷假說解釋原子光譜線的發射和吸收(丹麥
尼•波爾)。
  提出角動量的量子化規律(荷蘭 B追 斯特)。
  提出萬有引力的度規場理論,在物理學中第一次使用了非歐幾何(美籍德國人 愛因
斯坦)。
 
西元1914年
  用不同能量的電子轟擊氣體和蒸氣,實驗證實了量子級間的躍遷,支援了波爾的原
子模型理論(德國 詹•弗克、古•赫茲)。
  發現快速旋轉鐵棒使棒磁化的回轉磁效應(英國 巴特)。
  提出氫離子是帶單位正電的粒子(英國籍新西蘭人 厄•盧瑟福)。
西元1915年
  推廣了波爾原子模型理論中的量子條件,發展了量子論 (德國 索末菲,英國 威•
威爾遜)。
  用變分原理推出廣義相對論的數學方程,成為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形式基礎(德國 希
爾伯脫,荷蘭 羅倫茲)。
  應用氣體分子運動論,發明汞擴散型真空泵,為高真空技術的先驅(德國 蓋達)。
  發現磁化可使鐵棒旋轉的回轉磁效應(瑞土、美籍德國人 愛因斯坦,荷蘭 德哈斯)

西元1916年
  實驗驗證愛因斯坦光電效應量子公式,精確測定了普朗克常數(美國 米立根)。
  在1907年提出等效原理與1913年提出萬有引力是度規場的基礎上,完成廣義相對論
(瑞土、美籍德國人 愛因斯坦)。
  各自應用索末菲推廣的波爾原子模型理論解釋斯塔克效應,獲得成功(德國 卡•施
瓦茨西德、愛潑斯坦)。
  用波爾—索末菲舊量子論解釋了塞曼效應,提出空間量子化原理(德國 索末菲,荷
蘭 德拜)。
  用量子躍遷概念,推出普朗克輻射公式,得到自發發射,受激發射和吸收三者幾率
之間的關係(瑞士、美籍德國人 愛因斯坦)。
  求出了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場方程的單個質點的精確解 (德國 卡•施瓦茨西德)。
  證明能級的精細結構在波爾原子理論中是由狹義相對論的效應引起的(德國 索末菲
)。
西元1917年
  各自用波爾茨曼輸運方程,求出氣體的粘滯性、熱傳導、擴散等輸運係數的嚴格表
式(英國 查普曼,瑞典 恩斯考格)。
  運用廣義相對論,提出在空間上有限(閉合)靜態宇宙球狀模型(美籍德國人 愛因斯
坦)。
  根據廣義相對論,提出另一個有限的度規不隨時間變化的宇宙模型(荷蘭 德希特)。

西元1918年
  發現壓電效應可使石英板振動,製成石英壓電振盪器,用作超聲源(法國 郎之萬)。

  提出規範不變幾何,用以概括萬有引力和電磁場,第一次試圖建立統一場論(德國
韋耳)。
  提出飛機翼尾流引起的應曳力理論(德國 普蘭特耳)。
  提出量子理論和經典理論之間的對應原理(丹麥 尼•波爾)。
 
西元1919年
  首次實現人工核反應,用 粒子從氮原子核打出質子(英籍新西蘭人 厄•盧瑟福)。

  發明電磁分離法鑒別和稱量同位素的質譜儀,發現同位素品質近乎整數的規則(英國
阿斯頓)。
  發現鐵的磁化過程的不連續性,是韋斯鐵磁理論有鐵疇存在假定的直接證明(德國
巴克豪森)。
  提出《達到極高高度的一方法》。利用固體推進劑製造火箭,試圖射入太空(美國
戈達德)。
 
西元1921年
  發明利用原子束在不均勻磁場中偏轉的方法測量原子的磁矩,為量子論中空間方向
量子化原理提供了證據(德國 斯特恩、蓋拉赫)。
  首次發現類似於鐵磁現象的所謂鐵電現象(美國 瓦拉塞克)。
 
西元1922年
  實驗第一次精確證實重力加速度和落體成分無關(德國 厄缶)。
  提出液體中密度熱起伏引起光散射的理論,後被用到液體聲測量中(法國 布裏淵)。

  提出用石英壓電效應調製電磁振盪的頻率(美國 卡第)。
 
西元1923年
  提出物質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概念,標誌著新量子論的開始(法國 德布羅意)。
  提出經典統計力學中的准各態歷經假說,用以代替不能成立的各態歷經假說(義大利
費米)。
  用舊量子論研究原子譜線的反常塞曼效應,發現角動量決定譜線分裂的g因數公式(
德國 朗德)。
  在X射線散射實驗中發現波長改變的效應,提出自由電子散射光子的量子理論(美國
康普頓)。
  提出引起粒子動量改變的量子規則,用以解釋光柵對一束輻射的衍射效應(美國 杜
安)。
 
西元1924年
  首次用德拜—體克耳電解質理論研究電離化氣體(英國 羅斯蘭德)。
  發現光量子(光子)服從的統計法則,據此用統計方法推出普朗克的輻射公式(印度
玻色)。
  發現服從玻色統計法則的體系在溫度為絕對零度附近時,其粒子都迅速降到基態上
的現象,即所謂愛因斯坦凝結 (瑞土,美籍德國人 愛因斯坦)。
  推出光折射率的量子論公式,即克雷默茲—海森堡色散公式(荷蘭 克雷默茲,德國
海森堡)。
  各自發現磁控電子管能自動發生高頻電磁振盪,隨著性能良好的磁控管問世,引出
微波技術的發展(德國 哈邦,捷克 查契克)。
 
西元1925年
  在氣體放電研究中發現等離子體靜電振盪,引起的電子反常散射現象(美國 蘭米爾
)。
  提出矩陣力學,一種強調可觀察量的不連續性的新量子論(德國 海森堡)。
  提出電子自己有自旋角動量和磁矩的概念,用以解釋光譜線的精細結構(荷蘭 烏侖
貝克、古茲米特)。
  提出兩個電子不能共處於同一量子狀態上的不相容原理,用以解釋光譜線在強磁場
中的反常分裂(奧地利 泡利)。
  發明符合計數法,用以確定宇宙射線的方向和性質,用符合計數法,證實光子電子
碰撞過程中能量守恆律、動量守恆律都成立(德國 玻蒂)。
  發明光電顯像管,是近代電視照像術的先驅(美籍蘇聯人 茲渥裏金)。
  提出鐵磁性的短程作用模型,假定影響磁化的僅是最鄰近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美國
伊興)。
 
西元1926年
  提出物質波的波動力學,一種強調物質波性的新量子論,把電子看成一團電荷分佈
,即所謂電子雲(奧地利 薛定鍔)。
  提出薛定鍔波動力學中波函數的統計解釋(德國 玻恩)。
  提出受泡利不相容原理限制的粒子所服從的統計法則 (義大利 費米)。
  指出電場和磁場對帶電粒子運動路線的透鏡聚焦作用,是電子光學研究的開始(德國
布希)。
  用狹義相對論力學說明為什麼電子磁矩是一個波爾磁子而不是半個(美國 湯瑪斯)。

  精確地測定了光的傳播速度(美國 邁克耳遜)。
  提出飛行體後湍流的尾流理論(德國 普蘭特耳)。
  設計並發射以液態氧和汽油為推進劑的火箭,首次攜帶簡單儀器進行高空研究,隨
後提出多級火箭理論,企圖射到月球(美國 戈達德)。
 
西元1927年
  根據質譜儀測量結果,揭示出同位素品質偏離整數規則的變化趨勢,後人據此指出
釋放原子能的可能性(英國 阿斯頓)。
  提出所謂“雙重解理論”,作為薛定鍔波動力學的決定論因果解釋(法國 德布羅意
)。
  分別用晶面反射法、薄膜透射法觀察到電於束的衍射效應,證實電子的德布羅意波
性(美國 大衛森、傑默,英國 湯姆森)。
  根據波粒二象性,推出測不准關係,即所謂不確定性原理 (德國 海森堡)。
  提出波粒兩觀點互相補充的並協原理,成為哥本哈根學派的基本觀點(丹麥 尼•波
爾)。
  提出電磁輻射場的(二次)量子化理論,以及輻射的吸收和發射的初步理論,進一步
體現光的波粒二象性(英國 狄拉克)。
  提出空間宇稱(左右對稱性)守恆的概念,用以解釋光譜 (美籍匈牙利人 維格納)。

  發現電離層上層反射無線電短波。澄清在大氣電離層的等離子體中無線電波傳播的
理論,即“磁離子理論”(英國 阿爾普頓)。
  提出固體量子論中的能帶概念(德國 斯特拉特)。
  發現宇宙射線的緯度效應(荷蘭 克雷)。
  在雲霧室中發現幾乎不受磁場偏轉的高能量帶電粒子,為數足以解釋宇宙射線引起
的電離作用(蘇聯 史考貝爾金)。
  用磁粉溶液塗於紙帶上,幹後用作電信號記錄,後即發展成磁帶答錄機(美國 奧尼
爾)。
 
西元1928年
  提出強電場下金屬發射帶電粒子的量子力學隧道效應理論(英國 佛勒、諾德海姆)。

  發現透明物質散射的光中有頻率改變的效應(印度 錢•拉曼)。
  提出符合狹義相對論要求的電子的量子論,成功地得出電子的自旋和磁矩(英國 狄
拉克)。
  應用量子力學中粒子穿透位壘的隧道效應,解釋原子核的 衰變現象,取得和蓋革—
納托爾經驗公式形式上的符合 (美籍俄國人 伽莫夫,美國 康登、格尼)。
  應用費米和狄拉克的量子統計法發展金屬的自由電子理論(德國 索末菲)。
  提出韋斯鐵磁性理論的量子力學解釋(德國 海森堡)。
  提出決定一體系佔有某量子狀態幾率的時間變化率的基本方程(奧地裏 泡裏)。
 
西元1929年
  把電磁場看作動力學體系,提出電子和電磁場相互作用的相對論性量子力學,是量
子場論的先驅(德國 海森堡,奧地利 泡裏)。
  提出超聲波在氣體中被反常吸收的理論(美籍奧地利人 茨菲,美國 弗•賴斯)。

  首次實現彩色電視的試驗(美國 伊夫斯)。
  提出等離子體的高頻率靜電振盪理論,解釋放電管中反常電子散射(美國 湯克斯、
蘭米爾)。
  發明高頻直線加速器,成為後來共振型加速器的先驅(挪威 維德羅)。
  各自發明油擴散真空泵,可得千萬分之一乇(千萬分之一毫米汞柱)的真空(英國 伯
奇,美國 希克曼)。
  提出極性分子理論,確定分子的偶極矩,對測定分子中原子間實際距離提供了可能
,並可以預測分子的介電性能及電介質在交變電場中引起功率損耗的弛豫(荷蘭 德拜)。

 
西元1930年
  提出未被電子佔有的負能態,其行為如帶正電粒子的假說,即狄拉克空穴理論(英國
狄拉克)。
  發現第二種液態氦的超流動性(荷蘭 刻松、凡登安德)。
  在固體能帶論中提出所謂“布裏淵區”概念(法國 布裏淵)。
  發明迴旋加速器(美國 勞倫斯)。
  發現相差襯托方法能觀察到光通過厚薄交替的透明體後的相位效應(荷蘭 澤尼凱)。

 
西元1931年
  首次發現宇宙射線中存在反粒子—正電子,證實狄拉克空穴理論的預言(美國 安德
森)。
  提出鐵磁性的“自旋波”量子力學理論,並預言鐵磁體的低溫磁性質(美籍瑞士人
布洛赫)。
  提出半導體的能帶模型的量子力學理論(美籍英國人 哈•威爾遜)。
  提出半導體中的“激子”概念,用以解釋吸收光後可不發生光致導電的現象(蘇聯
弗朗克爾)。
  用統計力學論點推得不可逆過程的倒易關係,後來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基礎(美國
盎薩格)。
  發明靜電加速器(美國 範德格拉夫)。
 
西元1932年
  在人工核反應中發現中子(英國 查德威克)。
  用負反饋法改善電子管放大器的頻率回應性能,用以減小失真(美國 尼奎斯特、哈
•布萊克)。
  提出兩核子間的吸力是交換力,引入同位旋概念,強調此交換力和電荷無關(德國
海森堡)。
  發現宇宙射線中的“簇射”現象(義大利 饒希)。 。

  首次實現彩色電視的試驗(美國 伊夫斯)。
  提出等離子體的高頻率靜電振盪理論,解釋放電管中反常電子散射(美國 湯克斯、
蘭米爾)。
  發明高頻直線加速器,成為後來共振型加速器的先驅(挪威 維德羅)。
  各自發明油擴散真空泵,可得千萬分之一乇(千萬分之一毫米汞柱)的真空(英國 伯
奇,美國 希克曼)。
  提出極性分子理論,確定分子的偶極矩,對測定分子中原子間實際距離提供了可能
,並可以預測分子的介電性能及電介質在交變電場中引起功率損耗的弛豫(荷蘭 德拜)。

 
西元1930年
  提出未被電子佔有的負能態,其行為如帶正電粒子的假說,即狄拉克空穴理論(英國
狄拉克)。
  發現第二種液態氦的超流動性(荷蘭 刻松、凡登安德)。
  在固體能帶論中提出所謂“布裏淵區”概念(法國 布裏淵)。
  發明迴旋加速器(美國 勞倫斯)。
  發現相差襯托方法能觀察到光通過厚薄交替的透明體後的相位效應(荷蘭 澤尼凱)。
神出鬼沒 x 偶爾潛水 =P

   

七級帝王會員

``留學兔

Rank: 7Rank: 7Rank: 7

帖子
3275
EXP
4904 點
金幣
3280 個
好友
0
註冊時間
2008-3-22
4
發表於 2009-4-11 07:24:12 |只看該作者

西元1931年
  首次發現宇宙射線中存在反粒子—正電子,證實狄拉克空穴理論的預言(美國 安德
森)。
  提出鐵磁性的“自旋波”量子力學理論,並預言鐵磁體的低溫磁性質(美籍瑞士人
布洛赫)。
  提出半導體的能帶模型的量子力學理論(美籍英國人 哈•威爾遜)。
  提出半導體中的“激子”概念,用以解釋吸收光後可不發生光致導電的現象(蘇聯
弗朗克爾)。
  用統計力學論點推得不可逆過程的倒易關係,後來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基礎(美國
盎薩格)。
  發明靜電加速器(美國 範德格拉夫)。
 
西元1932年
  在人工核反應中發現中子(英國 查德威克)。
  用負反饋法改善電子管放大器的頻率回應性能,用以減小失真(美國 尼奎斯特、哈
•布萊克)。
  提出兩核子間的吸力是交換力,引入同位旋概念,強調此交換力和電荷無關(德國
海森堡)。
  發現宇宙射線中的“簇射”現象(義大利 饒希)。 。
  發現宇宙射線中有正、負電子對產生,及由它們構成的電子“簇射”(英國 布萊凱
特,義大利 奧查林尼)。
  提出和電磁場相互作用的電子的相對論性量子力學(英國 狄拉克)。
  指出狄拉克量子電動力學和海森堡、泡裏的量子電動力學在數學結構上等效(比利時
羅森菲)。
  發明高電壓倍加器,用以加速質子,實現人工核蛻變(英國 考克拉夫特、沃爾頓)。

  利用迴旋加速器使原子核發生蛻變(美國 勞倫斯、黎文斯頓、密•懷特)。
  發明駐聲波光柵的衍射法,測定液體中超聲的波長和速度 (荷蘭 德拜,美國 西爾
斯,法國 盧卡斯、畢伽)。
 
西元1933年
  實驗證實原子在發射和吸收光子時,發生按愛因斯坦公式所示的動量改變(奧地利
弗裏什)。
  提出中微子假說,用以維護 衰變的總能量守恆(奧地利 泡裏)。
  發現超導電體有理想的抗磁作用(荷蘭 邁斯納、奧申菲)。
  提出電磁場量子化理論的互補原理解釋(丹麥 尼•波爾,比利時 羅森菲)。
  實驗證實正負電子相遇可轉化(所謂湮沒)成電磁輻射,其發生幾率符合狄拉克1930
年電子論公式(法國 季保德)。
 
西元1934年
  用中微子概念,提出原子核 衰變的量子理論(美籍義大利人 費米)。
  用中子轟擊法制成多種人工 放射元素。發現原子核吸收慢中子與中子速率成反比的
規律(美籍義大利人 費米埃•塞格勒,義大利 阿瑪爾第、達戈斯蒂納、拉薩悌,蘇籍意
大利人 魚┛ 爾沃)。
  提出核子力的介子場論,預言介子的存在(日本 湯川秀樹)。
  發現在丫射線照射下液體發光現象(蘇聯 切侖柯夫)。
  提出強電流自聚焦理論,發現強電流放電的“箍縮效應”,後人于五十年代曾試圖
用此實現受控熱核反應(美國 貝內特)。
 澄清天體磁場的磁流體動力學理論,提出磁力線凍結在理想導電流體的基本概念(英
國 考玲)。
  提出超導電體的二流體模型理論(美籍荷蘭人 戈特,荷蘭 凱西尉)。
  對費米用中子轟擊鈾的結果提出是裂變的建議,而費米用當時不準確的核質量數估
算而反對(德國 依•諾台克)。
 
西元1935年
  從核液滴模型出發,提出原子核品質的半經驗公式(德國 馮•韋茨薩克)。
  提出超導電現象的宏觀電動力學理論,並建議其量子論的能隙解釋(美籍德國人 倫
敦兄弟)。
  提出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不完備的論據,引起波爾的反擊(瑞士、美籍德國人
愛因斯坦,以色列 羅森等)。
  發明相差襯托而顯色的新顯微鏡技術(荷蘭 澤尼凱)。
  提出固體中光致導電現象的理論(蘇聯 弗朗克爾)。
 
西元1936年
  提出宇宙射線簇射現象的級聯理論(美國 卡爾森、奧本海默,印度 巴巴,英國 海
特勒)。
  提出原子核反應的複合核模型理論(丹麥 尼•波爾)。
  發現宇宙射線中的 介子(美國 卡•安德森、尼德邁耶)。
  提出核反應的共振公式(美國 布萊特,美籍匈牙利人 維格納)。
  美國製成長微波“雷達”。
 
西元1937年
  發明幹式靜電影印機,是靜電技術的重要應用(美國 卡爾森)。
  提出切侖柯夫輻射的電磁理論解釋,預言任何帶電粒子在透明體中以超光速速度穿
過時就發出偏振藍光(蘇聯 塔姆、依•弗朗克)。
  提出粒子相互作用的散射矩陣概念(美國 惠勒)。
 
西元1938年
  提出湍流速度的關聯理論(美籍匈牙利人 馮•卡門等)。
  發明利用原子束或分子束的射頻共振磁譜儀,精確測定核自旋和核磁矩(美國 拉比
、紮卡賴亞斯、米爾曼、庫什)。
  實驗核證第二種液氦的超流動性(蘇聯 卡皮查)。
  提出第二種液氦的超流動性是由服從玻色統計的愛因斯坦凝結所引起的假說(美國
弗•倫敦)。
  提出第二種液氦的二流體宏觀理論,預見溫度波即第二聲的存在(美籍法國人 悌斯
查)。
  先後各自發展出半導體的接觸整流理論(蘇聯 達維道夫,英國 茅特,德國 肖特基
)。
 
西元1939年
  用中子轟擊重元素鈾的實驗中,發現有中間品質的元素產生(德國 哈恩、史特拉斯
曼)。
  提出用鈾原子核分裂成兩半的產物解釋哈恩—史特拉斯曼的實驗結果,從而導致重
核裂變的發現(奧地利 弗裏什、邁特納)。
  提出重原子核裂變的液滴模型理論(丹麥 尼•波爾,美國 惠勒,蘇聯 弗朗克爾)。

  發現每次核裂變釋放二、三個中子,為鏈反應的可能性提供必要的條件(英國 馮•
哈爾班,法國 弗•約裏奧、考瓦爾斯基)。
  利用磁共振法量得中子磁矩(美籍瑞士人 布洛赫,美國 阿爾瓦雷斯)。
  發現自旋為2、靜止品質為0的相對論性場方程,暗示存在萬有引力場量子(奧地利
泡裏,瑞士 菲爾茲)。
  指出量子電動力學中電子品質的發散困難(美籍奧地利人 韋斯考夫)。
 
西元1940年
  首次發現鈾原子核的自發裂變(蘇聯 弗略羅夫、皮爾查克)。
  分別製成環形多腔磁控電子管,是高功率高效率的微波源,促成了近代雷達技術的
發展(英國 布特、傑•蘭道,蘇聯 阿列克謝耶夫、馬略羅夫)。
  證明自旋為整數的粒子服從玻色統計,而自旋是半整數的粒子服從費米統計,使量
子場論得到鞏固(奧地利 泡裏)。
  提出用級數法處理非平衡態現象的統計理論(蘇聯 玻哥留玻夫)。
 
西元1941年
  提出局部各向同性的湍流理論,和實驗結果大多所符合 (蘇聯 柯爾莫哥洛夫)。
  提出第二種液態氦的量子力學理論(蘇聯 列•蘭道)。
 
西元1942年
  利用鈾核裂變釋放中子及能量的性質,發明熱中子鏈式反應堆,是大規模利用原子
能的開始(美籍義大利人 費米,美國 哈•安德森、津恩,美籍匈牙利人 西拉德、維格
納等)。
  理論研究預見,在磁場中的導電流體中,應有流體隨磁力線振動的波存在,後來得
到證實(瑞典 阿爾芬)。
 
西元1943年
  提出粒子相互作用的散射矩陣理論(德國 海森堡)。
 
西元1944年
  研製遠端火箭,於1944年使用V-2型火箭於戰爭(美籍德國人 布勞恩)。
  在第二種液態氦中產生溫度波(第二聲)獲得成功(蘇聯 佩希考夫)。
  美國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用化學方法從鈾238反應堆中提取pu239獲得成功。
  嚴格解出統計力學中的二維伊興模型問題,得出臨界點附近性質與晶體結構細節無
關(美國 盎薩格)。
  美國由勞侖斯領導試用電磁法大規模生產鈾235,效果不佳。
  美國由尤裏領導採用氣體擴散法大規模生產裂變物質鈾235。
  美國由艾貝爾森領導試用液體熱擴散法大規模生產鈾235,效果不佳。
 
西元1945年
  各自提出使環形加速器維持共振加速的調頻穩相原理 (蘇聯 維克斯勒,美國 麥克
米倫)。
  發明探測帶電粒子的照相乳膠記錄法(英國 塞•鮑威爾)。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用鈾235和pu239製成快中子鏈式反應爆炸裝置——原子彈
,用於戰爭(負責人為奧本海默等)。
 廣泛研究非金屬的磁化物質,發展焙燒法,首先製成鐵淦氧磁體(荷蘭 斯諾克)。
 
西元1946年
  提出液體的分子運動論(蘇聯 弗朗克爾)。
  在理論上預言了等離子體靜電振盪中,有非碰撞引起的耗散機構存在,後為實驗證
實(蘇聯 列•蘭道)。
  提出量子電動力學的“重整化”概念(日本 朝永振一郎)。
  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核鏈式反應堆(蘇聯 柯查托夫等)。
  發展稀薄氣體動力學理論(中國 錢學森)。
西元1947年
  用照相乳膠記錄法,發現宇宙射線中的兩種介子及其轉化現象。(英國 鮑威爾,米
爾赫德,義大利 奧查林尼,巴西 拉蒂斯)。
  在宇宙射線中發現第一種超子—— 粒子,這也是第一次發現所謂奇異粒子(英國 羅
徹斯特、克•巴特勒)。
  提出不可逆過程熱力學中的最小熵產生原理(比利時普裏皋金)。
  發明探測核輻射的閃爍計數器(美籍德國人 卡爾曼)。
  精確測定電子磁矩,發現電子的反常磁矩(美國 庫什、弗利)。
  發展了分子束磁共振法,用以研究氫原子能級結構,發現狄拉克電子論中兩個重合
的能級實際上是分開的,這種能級位移今稱拉姆位移(美國 威•拉姆、雷瑟福)。
  用品質重整化概念修補量子電動力學,把拉姆、雷瑟福發現的能級位移現象解釋為
輻射反作用的效應(美籍德國人 貝特)。
 
西元1948年
  發現特別穩定原子核的中子或質子數的規律,這些數叫幻數(美籍德國人 瑪•邁耶
爾)。
  以電子品質的重整化概念為基礎,解釋了庫什發現的電子反常磁矩(美國 施溫格)。

  用品質和電荷的重整化概念,發展量子電動力學(美國費恩曼)。
  發明雙點接觸式半導體晶體三極管(美國 巴丁、布拉頓)。
  美國加州大學用同步迴旋加速器人工產生 介子。
  提出大雷諾數湍流的速度譜定律(德國 魏紮克)。
  提出大雷諾數湍流的統計理論(德國 海森堡)。
  提出鐵淦氧磁性理論(法國 尼爾)。
 
西元1949年
  提出原子核殼層結構模型理論(美籍德國人 瑪•邁耶爾,德國 簡森)。
  在理論上預見了等離子體在磁場中的反常擴散(巴西 玻姆)。
  提出在半導體單晶內製成n-p結的可能性(美國 肖克利)。
  發現用高度相干光的干涉作用得到的綜合衍射圖含有重現物體形象的全部資訊,發
明全息照相術(英國 加博爾)。
  實驗證實了關於負電子和正電子可束縛成偶素的理論預言(美國 多伊奇、希勒)。
  提出原子核的半透明光學模型理論(美國 佛恩巴赫、塞帕;美籍墨西哥人 西•泰勒
)。
 
西元1950年
  用單晶鍺研製成n-p-n結晶體三極管,促成了電子技術小型化的發展,推動了固體物
理和電子學的研究(美國 肖克利、斯帕克斯、蒂爾)。
  提出超導電性的二流體模型唯象理論,成功地預見了強磁場滲透特徵(蘇聯 列•蘭
道、金茲伯格)。
  試圖用導電電子和聲子的相互作用解釋超導電性,預言了同位素效應(美籍德國人
弗茹裏赫)。
  分別在實驗觀測中發現超導性的同位素效應(美國 愛麥克斯韋、西•雷諾等)。
  提出了利用外加磁場干擾 角關聯的辦法,測量原子核激發態的磁矩,以後成為測量
短壽命態磁矩的主要方法(美國 布拉第、多伊其)。
  根據狹義相對論,提出理想導電流體在磁場中的衝擊波唯象理論(美籍匈牙利人 特
勒,美籍奧地利人 德霍夫曼)
  發現慢中子核反應的巨共振現象,複合核概念不能說明,後用光學模型得到解釋(美
國 福特,巴西 玻姆)。
  提出使原子核定向排列並探測核磁共振信號的光泵技術,據此發明光泵磁強計,後
人用以精確測量微弱磁場(法籍德國人 卡斯特勒)。
  開創原子核直接反應機制的理論研究,預言剝裂反應的存在特徵(英國 斯•巴特勒
)。
 
西元1951年
  建設第一個“增殖性核反應爐”,在鈾235裂變放出能量的過程中,還將鈾238轉變
為鈾235,以產生更多的核燃料(美籍加拿大人 津恩等)。
  提出解釋量子力學的隱變數理論,力圖維護由精確因果律決定的連續運動描述(巴西
玻姆)。
  從分析彗星尾的運動和電離性質,發現太陽經常射出氫等離子體,即所謂“太陽風
”(德國 比爾曼)。
  首次實現晶體中核自旋體系的所謂負絕對溫度(美國珀塞爾、龐德)。
 
西元1952年
  發明過熱液體(氫)的汽泡室裝置,比雲霧室更靈敏地記錄高能帶電粒子的徑跡(美國
格拉塞)。
  提出原子核結構的集體模型理論(丹麥 阿•波爾)。
  提出快速帶電粒子在梯度交變磁場中的強聚焦原理,使建造特大加速器(能量十億電
子伏以上)提供了依據(美國黎文斯頓、斯奈德、伊•柯朗)。
  發明氫彈,實現輕元素的熱核爆炸(美國 由特勒等負責)。
 
西元1953年
  首次利用高能電子研究原子核內部電磁分佈,發現質子有大小和電磁結構(美國 霍
夫施塔特)。
  實現氫彈的爆炸(蘇聯 薩哈羅夫、塔姆等)。
  分別提出在強作用下守恆的奇異量子數概念,用以歸納奇異粒子間關係(美國 蓋爾
曼,日本 西島)。
 
西元1954年
  利用氨氣分子來製成微波激射器(即“脈塞”),實現用受激發射產生放大的、頻率
單純的微波,是“量子電子學”的先驅 (美國 湯斯、高爾登、柴格爾)。
  提出超導電性的經驗規則,發現數百種超導物質,為產生特強磁場提供原材料(美籍
德國人 馬蒂阿斯)。
  提出自然規律必須符合物質、空間、時間三種宇稱聯合守恆定律。(德國 呂德斯)。

  建成第一個核電站(蘇聯 負責者布洛欣采夫等)。
 
西元1955年
  提出磁流體湍流理論,是海森堡理論的推廣(美籍印度人 錢錐賽克哈)。
  利用高能加速器發現反質子(美籍義大利人 埃•塞格裏,美國 錢伯林)。
  提出強作用“基本粒子”結構的模型,認為所有強作用粒於都由質子,中子、 超子
及其反粒子所組成(日本 阪田昌一)。
  對1951—1953年期間反對哥本哈根學派量子論解釋的各種意見進行反駁(德國 海森
堡)。
  提出原子核大變形的殼層模型理論(瑞典 斯•尼爾森)。
 
西元1956年
  首次觀測到中微子存在的可靠證據(美國 萊恩斯、科恩)。
  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美籍華人 李政道、楊振寧)。
  發現正、反質子對的電荷交換反應,從而證實反中於的存在,(美國 考爾克、溫策
爾,義大利 皮奇昂尼等)。
  利用延遲符合計數光子的辦法,首次觀測到兩個相干光束中光子間的起伏關聯性(英
國 兒•布朗、特威斯)。
  成功產生並分析非穩定的自由基分子的光譜(加拿大籍德國人 赫茨伯格)。
 
西元1957年
  中國科學院,第一機械工業部有關單位製成鍺半導體電子學器件,是中國電子技術
電晶體化的開端。
  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重83.6公斤,傾角65度。
  觀測到弱相互作用下的空間宇稱不守恆(美籍中國人吳健雄,美國 安布勒、海沃德
、霍普斯,美籍英國人 哈德森)。
  提出強磁場在超導電體中滲透通量絲理論,預言第二型超導電體(蘇聯 阿布裏考索
夫)。
  開始發展“幾何動力學”,把萬有引力、電磁場、品質、電荷都當作彎曲的空虛空
間的性質來解說,企圖把物理學完全幾何化(美國 惠勒、米斯納)。
  提出超導電性的量子力學微觀理論(美國 巴丁、施裏佛、庫波)。
  在空間和物質兩種宇稱不分別守恆基礎上,分別提出中微子二分量理論,得出中微
子左旋,反中微子右旋的結論(美籍華人 李政道、楊振寧,以色列 薩拉姆,蘇聯 列•
蘭道)。
  發現弱作用下物質宇稱(正反對稱性)也不守恆(英國 卡利根)。
  提出費米液體的量子理論(蘇聯 列•蘭道)。
 
西元1958年
  提出利用受激發射產生特強光束的單色光放大器(即“鐳射”)設計原理,引致六十
年代雷射技術的發展(美國 肖樓、湯斯)。
  實現 射線的無反沖共振吸收,為探測微小頻差提供可能(德國 穆斯保爾)。
  1958—1960年,發射地球衛星和月球探頭,發現環繞地球有內外兩個輻射帶(美國
范阿蘭)。
  在第二次和平利用原子能國際會議上,公開討論人工控制熱核反應問題和超高溫氫
等離子體研究的結果,促進了等離子體物理學的發展(日內瓦,聯合國)。
  提出弱相互作用的普適向量—軸向量費米相互作用及向量流守恆理論,後被證實(美
國 費恩曼、蓋爾曼)。
  研究用幾萬度高溫的等離子體快速通過磁場的辦法,來實現法拉第早就提出的磁流

體發電機(美國 羅薩、坎仇維茲)。
 
西元1959年
  提出計算散射波振幅的新方法——複數角動量分析的極點留數法(義大利 雷傑)。
西元1960年
  實驗證明赫爾姆霍茨共振子不存在,耳底膜從底到頂彈性強度可差百倍,足供頻率
分析之用,發現耳蝸內部刺激的機制(美國 馮•貝克西)。
  美國泰克沙斯儀器公司、費爾柴德半導體公司創制半導體“集成”電路(固體電路)
,為電子技術微型化開闢道路。
  首次用紅寶石製成光激射器,即鐳射(美國 梅曼)。
  首次實現用人造地球衛星EchoI號作無線電波反射器,到1962年實現北美與歐洲電視
訊號的放大與轉播(美國 皮爾斯等)。
神出鬼沒 x 偶爾潛水 =P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快速註冊

Archiver|手機版|AGAMES 討論區

GMT+8, 2024-11-10 15:34 , Processed in 0.068954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