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登錄
- 2011-10-23
- 在線時間
- 220 小時
- UID
- 62
- 閱讀權限
- 140
- 精華
- 31
- 帖子
- 3275
- 日誌
- 0
- EXP
- 4904 點
- 金幣
- 3280 個
- 註冊時間
- 2008-3-22
- 帖子
- 3275
- EXP
- 4904 點
- 金幣
- 3280 個
- 好友
- 0
- 註冊時間
- 2008-3-22
|
西元1821年
發表氣體分子運動論(英國 赫拉帕斯)。
發現溫差電偶現象,即溫差電效應(俄國 塞貝克)。
西元1822年
發明電磁鐵,即用電流通過繞線的方法使其中鐵塊磁化 (法國 阿拉戈、蓋•呂薩克
)。
發現方向相同的兩平行電流相吸,反之相斥。提出“電動力學’中電流產生磁場的
基本定律。用分子電流解釋物體的磁性,為把電和磁歸結為同一作用奠定基礎(法國 安
培)。
從實驗結果歸納出直線電流元的磁力定律(法國 比奧、薩伐爾)。
創用光柵,用以研究光的衍射現象(德國 夫琅和費)。
推得流體流動的基本方程,即納維爾—史托克斯方程(法國 納維爾)。
西元1824年
提出熱機的迴圈和可逆的概念,認識到實際熱機的效率不可能大於理想可逆熱機,
理想效率與工質無關,與冷熱源的溫度有關,熱在高溫向低溫傳遞時作功等,這是熱力
學第二定律的萌芽。並據此設想高壓縮型自燃熱機(法國 卡諾)。
西元1826年
修改牛頓聲速公式,等溫壓縮係數換為絕熱壓縮係數,消除理論和實驗的差異(法國
拉普拉斯)。
實驗發現導線中電流和電勢差之間的正比關係,即歐姆定律;證明導線電阻正比於
其長度,反比於其截面積(德國 歐姆)。
觀察到液體中的懸浮微粒作無規則的起伏運動即所 講祭 運動,是分子熱運動的實
證(英國 羅•布朗)。
西元1830年
利用溫差電效應,發明溫差電堆,用以測量熱輻射能量(義大利 諾比利)。
西元1831年
各自發現電磁感應現象(英國 法拉第,美國 約•亨利)。
西元1832年
用永久磁鐵創制發電機(法國 皮克希)。
西元1833年
提出天然運動的變分原理(英國 哈密頓)。
發明電報(德國 威•韋伯、高斯)。
在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的基礎上,提出感應電流方向的定律,即所謂楞次定律(德國
楞次)。
西元1834年
發現溫差電效應的逆效應,用電流產生溫差,後楞次用此效應使水結冰(法國 珀耳
悌)。
在熱輻射紅外線的反射、折射,吸收諸實驗中發現紅外線本質上和光類似(義大利
梅倫尼)。
提出熱的可逆迴圈過程,並以解析形式表達卡諾迴圈,用來近似地說明蒸汽機的性
能(法國 克拉珀龍)。
提出動力學的普適方程,即哈密頓正則方程(英國 哈密頓)。
西元1835年
推出地球轉動造成的正比于並垂直於速度的偏向加速度,即寇里奧利力(法國 寇里
奧利)。
根據波動理論解釋光通過光柵的衍射現象(德國 薛沃德)。
西元1838年
推出關於多體體系運動狀態分佈變化的普適定理,後成為統計力學的基礎之一(法國
劉維葉)。
西元1842年
發現熱功當量,建立起熱效應中的能量守恆原理進而論證這是宇宙普適的一條原理
(德國 邁爾)。
推知光源走向觀測者時收到的光振動頻率增大,離開時頻率減小的多普勒效應。後
在天體觀察方面得到證實(奧地 多普勒)。
西元1843年
發明電橋,用以精確測量電阻(英國 惠斯通)。
創用冰桶實驗,證明電荷守恆定律(英國 法拉第)。
測量證明,伽伐尼電池通電使導線發出的熱量等於電池中化學反應的熱效應(英國
焦耳)。
西元1845年
發現固體和液體在磁場中的光性,即強磁場使透明體中光的偏振面旋轉的效應(英
國 法拉第)。
1843—1845年,分別用機械功,電能和氣體壓縮能的轉測定熱功當量,以實驗支援
能量守恆原理(英國 焦耳)。
推得滯流方程及流體中作慢速運動的物體所受的曳力正比於物體的速度(英國 斯托
克斯)。
發展氣體分子運動論,指出赫拉帕斯分子運動論的基本錯誤(英國 華特斯頓)。
西元1846年
認為兩電荷之間的力不但和距離有關,也和其運動速度和加速度有關,而電流就是
運動著的電荷所組成(德國 威•韋伯)。
認識到抗磁性的普遍性和順磁性的特殊性(英國 法拉第)。
證實並延伸梅倫尼關於熱輻射的工作;通過衍射、干涉,偏振諸現象的實驗,證明
紅外輻射和可見光的區別僅在於紅外的波長比可見光的波長長(德國 諾布勞赫)。
西元1847年
提出力學中的“位能”和“勢能”概念,給出萬有引力場、靜力學、電場和磁場的
位能表示。明確能量守恆原理的普適意義(德國 赫爾姆霍茨)。
發現細管道中流體的粘滯流動定律(法國 此嘁?。
西元1 福矗改?
用卡諾迴圈確立絕對溫標。並提出絕對零度是溫度的下限的觀點(英國 湯姆生)。
西元1849年
用轉動齒輪,首次實驗測定光的傳播速度(法國 斐索)。
西元1850年
創制稀薄氣體放電用玻璃管,呈現放電發光(德國 蓋斯勒)。
試圖通過實驗建立重力(萬有引力)和電之間的關係,但無所得(英國 法拉第)。
利用旋轉鏡,證實不同媒質中光的傳播速度與媒質的折射率成反比(法國 傅科)。
發現熱力學第二定律,並表述為:熱量不能從一個較冷的物體自行傳遞到一個較熱
的物體(德國 克勞胥斯)。
西元1851年
總結熱力學第二定律為:通過無生命物質的作用,不可能把物質的任何部分冷到它
周圍最冷客體的溫度以下,以產主機械效應(英國 湯姆生)。
用單擺振動面的轉動,證明地球在旋轉(法國 傅科)。
提出氣體擴散速度與其密度相關的擴散定律(英國 格累姆)。
用甘油和脂肪酸合成油脂,發現酵母可轉化醣為醇(法國 拜特洛)。
西元1852年
用回轉器證明地球在旋轉,提出回轉羅盤的設想(法國 傅科)。
發現氣體受壓通過狹窄注口後膨脹引起的冷卻效應,稱為焦湯效應(英國 焦耳、湯
姆生)。
發現能發螢光的液體、固體所發螢光恒比激發光波長為長(英國 斯托克斯)。
西元1853年
第一次用玻璃管作低氣壓放電實驗(法國 馬松)。
計算電容器放電的振盪特徵(英國 湯姆生)。
西元1854年
發明潛水電報(海底電報),並提出其信號的傳遞衰減理論(英國 湯姆生)。
西元1856年
用數學語言表達出法拉第電磁場的力線概念(英國 詹•麥克斯韋)。
提出氣體分子在相繼碰撞時刻之間作直線運動的假說(德國 克雷尼希)。
西元1857年
發明自激電磁鐵型發電機(英國 惠斯通)。
提出聽覺的共鳴理論,認為耳蝸有一系列調諧共振子(耳底膜的橫纖維),從而實現
按聲波頻譜的共振(德國 赫爾姆霍茨)。
證明沿導線傳播的電信號傳播速度等於電流的靜電單位和電磁單位之比值,並等於
光速,認為這個相合併非偶然,這是光理論和電磁理論統一的先兆(德國 基爾霍夫)。
提出理想氣體的定義(德國 克勞修斯)。
西元1858年
改進低壓放電管,後人稱之為蓋斯勒管(德國 蓋斯勒)。
從流體動力學原理推出理想液體的渦旋運動定律,即渦旋強度守恆定理(德國 赫爾
姆霍茨)。
在低壓放電管中,發現陰極射線(德國•普呂克)。
西元1859年
發現水星近日點繞太陽進動速度和牛頓力學的估計每百年差四十秒(法國 勒維烈)。
證明黑體輻射的性質只由溫度決定,而與物體質料無關(德國 基爾霍夫)。
西元1860年
推出平衡態氣體分子速度的分佈律,以及提出氣體粘滯性的分子理論,估算出氣體
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英國 詹•麥克斯韋)。
西元1862年
提出近代四衝程內燃機工作原理(法國 德羅夏)。
提出位移電流概念,用以完成電流的閉合性(英國 詹•麥克斯韋)。
西元1863年
提出樂音諧和理論(德國 赫爾姆霍茨)。
西元1865年
從電磁理論推斷電磁波的存在,它以光速傳播並斷定光就是一種電磁波(英國 詹•
麥克斯韋)。
提出熵即“轉變含量”的概念和自發轉變的熵增加原理,用以說明熱力學第二定律
。又提出“世界的能量恒定不變,世界的熵趨於極大值”,由此得出宇宙“熱寂論”(德
國 克勞修斯)。
西元1866年
發明自饋發電機(德國 西門於)。
西元1 福叮改?
提出用彈性切應力的弛豫過程解釋氣體粘滯性的理論(英國 詹•麥克斯韋)。
推廣麥克斯韋的分子分佈率,提出平衡態氣體分子的能量分佈定律(奧地利 波爾茨
曼)。
西元1869年
發現陰極射線的主要性質(德國 希托夫)。
研究液化二氧化碳時,發現臨界溫度現象,為相圖上的氣—液分相的臨界點(英國
安德魯斯)。
西元1870年
首次提出激震波面層前後的絕熱突變條件(英國 蘭金)。
西元1871年
提出通過控制個別粒子的運動,實現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假想實驗(英國 詹•麥
克斯韋)。
西元1872年
提出H定理,用以證明氣體趨於平衡分佈,從而提出熵的統計幾率解釋,建立了熱力
學第二定律的統計基礎(奧地 波爾茨曼)。
西元1873年
發現(晶體)硒在光照射下電阻減小的光導電效應,即內光電效應,隨後德國人西門
子用此製成光導電管(英國 施密斯)。
《電和磁》問世,完成了經典電磁理論基礎(英國 詹•麥克斯韋)。
西元1874年
提出顯微鏡理論,明確顯微鏡分辨本領的極限(德國 阿貝)。
西元1875年
發現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質置於強電場中呈現雙折射的電光效應,後被用於快速光閘
,稱克爾盒(蘇格蘭 克爾)。
西元1879年
發現通電流的金屬中,在磁場的作用下產生橫向電動勢的效應(美國 愛•霍爾)。
發現黑體輻射率與絕對溫度的經驗律(奧地利 斯忒藩)。
以實驗說明陰極射線是帶電粒子,為電子的發現奠定基礎(英國 克魯克斯)。
西元1880年
研究晶體的對稱性,發現了晶體的壓電效應(法國 居裏兄弟)。
發明白熾電燈泡(美國 愛迪生)。
利用焦耳—湯姆森的狹口膨脹效應,發展了氣體液化的技術(德國 林德)。
在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基礎上,開始發展介質的分子論,推出折射率和介質密度之
間的關係(荷蘭 羅倫茲)。
西元1881年
根據光的電磁理論,推出電介質球微粒密度起伏的光散定律,用以解釋天空呈藍色
,天光呈偏振等大氣中光現象(英國 瑞利)。
首次拍攝到子彈引起的壓縮激震波錐面的照片,推得錐角和超聲速倍數的關係(奧地
利 馬赫)。
各自提出有基本單位的電荷存在,斯通尼名之為電子(德國 黎凱、赫爾姆霍茨,英
國 斯通尼)。
西元1883年
《力學科學》出版,反對牛頓力學中時空、品質等絕對觀念,主張從相對關係上來
理解這些概念(奧地利 馬赫)。
發現在真空玻璃泡中可從金屬板極通電流到熱燈絲極,但反之不能。這可以說是熱
電發射現象的第一次發現,實質上也是二極真空管整流作用的最早發現(美國 愛迪生)。
提出從層流到湍流的無量綱比數,把理論流體力學和工程水力學接連起來(英國 奧
•雷諾)。
西元1884年
理論上證明黑體表面輻射率定律(奧地利 波耳茨曼)。
西元1885年
1885—1890年,相繼製成並使用三輪及四輪汽油內燃機汽車(德國 本茨)。
發現氫原子光譜的14條譜線的波長可用一個式子表示,後人稱之為巴爾默公式(瑞士
巴爾默)。
全面提出激震波波面層前後的絕熱的突變條件(法國 休岡諾)。
西元1 福福賭?
在氣體放電管中發現穿過陰極孔的極隧射線(英國 戈爾德斯坦)。
懷疑耳蝸有分析頻率的功能,提出耳蝸的電話說(英國 維•盧瑟福)。
西元1887年
發現紫外光照在火花隙的負極上容易引起放電,是光電效應的早期徵兆(德國 亨•
赫茲)。
第一次精確地安排實驗,試圖測量由於地球在“乙太”中運動而引起的光干涉效應
,但所得結果未超過期待值的百分之一(美國 邁克耳遜、莫雷)。
提出“乙太”是旋渦海綿質的數學理論(英國 湯姆生)。
西元1 福福改?
研究赫茲發現的光電效應,發現清潔而絕緣的鋅板在紫外光照射下獲得正電荷,而
帶負電的板在光照射下失掉其負電荷,在真空中也如此(德國 霍爾瓦希斯)。
在萊頓瓶放電的實驗中,發現電磁波,並證明它呈現光的反射射、折射、干涉、衍
射、偏振等性質,特別是從其頻率和波長直接確定其傳播速度等於光速。至此,麥克斯
韋的電磁波理論得到全部驗證(德國 亨•赫茲)。
西元1890年
用紫外光照射鋅板產生連續光電流,是最早的光電裝置 (俄國 斯托萊托夫)。
發現表示鹼金屬和氫原子光譜譜線波長的通用公式(瑞典 裏得堡)。
提出燃燒和爆炸波的傳播理論(俄國 米海裏遜)。
維納根據干涉原理,利用反射面作光駐波的實驗。次年,李普曼在這基礎上發明初
步的天然彩色照相法(德國 渥•維納,法國 蓋•李普曼)。
發現 兆 輻射電波能使裝在?管中的松鐵屑電阻減小.並利用這一效應製成赫茲電
波接受器(法國 布冉利)。
西元1892年
由電磁理論推出磁場和電場對運動電荷(密度)的作用力表式(荷蘭 羅倫茲)。
用分子束方法證實麥克斯韋爾的氣體分子速度分佈律(德國 斯特恩)。 [化 學]
發明高於3,500攝氏度的高溫反射電爐。用於製備電石、鋁、鎢、金剛砂等重要難熔
物質(法國 莫伊桑)。
發現含烴基的有機物具有相同的紅外輻射光譜,這是紅外輻射譜用於分子結構分析
的開始(荷蘭 朱利斯)。
利用隔膜法電解食鹽製備氯堿(英國 哈格裏佛)。
發現除一氧化碳外的異氰酸酯和異氰化物等“二價”碳的穩定化合物,和凱庫勒的
四價碳學說有矛盾(美國 尼弗)。
發現有機化合物反應時的空間位阻效應(德國 威•邁耶爾)。
西元1893年
按熱力學研究黑體輻射理論,推出溫度升高使強度分佈移向短波的位移定律(德國
威恩)。
[物理學]
改進布冉利的赫茲波接受器,成為無線電檢波器的先驅(英國 洛奇)。
西元1895年
實驗確定陰極射線由帶負電的粒子組成(法國 貝林)。
發現X射線,舒斯特(英)認為它是波長非常短的“乙太’橫波(德國 倫琴)。
提出湍流判據的同比理論(英國 奧•雷諾)。
1894—1895年,首次進行一哩的無線電傳播,1898年開始進入實用(義大利 馬可尼
)。
西元1896年
發現鈾的放射性(法國 昂•貝克勒爾)。
發現磁場能使光譜線分裂的效應(荷蘭 塞曼)。
發展物質的帶電粒子理論,假定原子中有電子在靜態“乙太”中運動,用以解釋塞
曼效應(荷蘭 羅倫茲)。
1894—1896年,用洛奇接受器,首次應用天線,實現了三百碼的無線電傳播(俄國
波波夫)。
發現過飽和汽體能在離子上凝成液滴,據此發明雲霧室裝置,可觀察到電離輻射的
徑跡(英國 查•威爾遜)。
西元1897年
製成高壓縮型自動點火內燃機,使用低級油代替汽油,成為工業上主要動力機(德國
狄塞耳)。
發現電子;利用陰極射線在靜電場中的偏轉,測定電子的品質和電荷的比值(英國
湯姆遜)。
創制用螢光屏觀測電子及用電場控制電子束的陰極射線管,後人在這個基礎上於二
十世紀三十年代發展出陰極射線示波器,在近代科學技術上有廣泛應用(德國 卡•布朗
)。
西元1898年
發明用磁性鋼絲記錄電訊號的裝置(丹麥 鮑爾森)。
西元1899年
發現 射線和 射線(英籍新西蘭人 厄•盧瑟福)。
實驗證實電磁輻射的壓強(俄國 彼•列別捷夫)。
用經典統計力學推出空腔輻射能量密度的頻率分佈正比于頻率的平方,因而在短波
極限發散,這一困難史稱“紫外災難”。進一步提出大氣分子散射光的定律,以解釋天
空顏色 (英國 瑞利)。 |
|